「很多人以為部落旅遊就要看誰比較傳統?但我們今天打破想像,呈現部落的真實,其實非常多元。」阿改團隊希望大家看見的,是部落的人,他們為了生計或家庭捏出生活的輪廓,組合成一幅名為支亞干的部落拼圖。
接著要開始流汗啦!學員們為今天的晚餐貢獻採桂竹和山蘇的勞動力。在山林間彎腰採集,同時得留意蛇蜂出沒、選定不胖不瘦不老不嫩的適中桂竹、再依據山勢與林間疏密,決定從竹子的哪一面下手⋯⋯「吃的是關係。」這意味深長的話吹進耳裡,過程中不僅是夥伴彼此搭手協力,成就一道料理的關係,還包含了在自然間能自保的觀察力、不過度拿取的自制力,還有與之共存的心意——都是人與自然的關係。
晚上「故事餐桌」的九道菜,每道都有名字,也都有故事。「編織我」中的七彩繽紛醬料,和長輩們編織的Qabang
[1]好像!童年友伴為了口慾而啃咬肉桂樹,以香蕉飯佐肉桂醬重塑了「啃樹皮的童年」記憶。在「Payi
[2]的溫暖」裡,品嚐長輩對離家孩子文火慢熬的綿密情感、「下山的山蘇」述說部落產業的興衰移轉⋯⋯。每一道蘊含故事的菜餚,入口後將不再只是味蕾有感,而是一整天勞動後,五味同時迸發於微酸的手、久彎的腰,被柴火燻嗆的鼻腔,和一路上入耳上心的族人故事。
吃一頓飯可以多深刻?身體的每個細胞都在搶著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