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原視界×2023Pulima 藝術節-專題報導
  • 一起吃故事,吃關係!——「美食花開」系列活動紀實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一起吃故事,吃關係!——「美食花開」系列活動紀實

2024/01/17
文|歐陽夢芝 攝影|林靜怡 (採訪企劃: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

9/16「阿改玩生活」——姐吃的不是食物,是關係!

 

「砍竹子時你在這邊扶、我在那邊鋸,要合力完成。很像太魯閣族食物中的黏性,讓大家連結在一起。不只是單純地吃而已,是吃我們的關係。」Apyang Imiq說出這浪漫的話時,我們正全副武裝(頭套、袖套、手套加圍裙)抓著待宰的竹子,手持鋸刀,爲待會兒的竹筒飯做準備,身上還微微沁著臭汗。


吃一頓飯可以多深刻?參與Pulima藝術節「美食花開」的系列活動,跟著「阿改玩生活」團隊來到花蓮縣萬榮鄉,一起認識太魯閣族的支亞干部落。

負責人Apyang帶領走讀部落,開始說起故事。遠遠就能聽見狗吠的雜貨店,外牆上鑲著菱形馬賽克,「太魯閣族的菱形代表眼睛,意思是祖靈在看顧我們。」經過大門緊閉的炸雞店,「這裡很多店都是晚上才開喔!因為老闆白天還要工作。」走過樹豆區、生薑田,「美花阿姨的媽媽喜歡吃地瓜,所以阿姨在那裡用友善的方式種地瓜。」路過曾是卡拉ok的養雞場,「養雞文化對太魯閣族來說很重要喔,是互相餽贈的禮物。」話沒說完,一臺代步車駛過,Apyang熱情地喚車上長輩的名,「在我們這裡沒有阿公阿嬤的稱呼,直接叫名字才親近啦!」
「很多人以為部落旅遊就要看誰比較傳統?但我們今天打破想像,呈現部落的真實,其實非常多元。」阿改團隊希望大家看見的,是部落的人,他們為了生計或家庭捏出生活的輪廓,組合成一幅名為支亞干的部落拼圖。
 
接著要開始流汗啦!學員們為今天的晚餐貢獻採桂竹和山蘇的勞動力。在山林間彎腰採集,同時得留意蛇蜂出沒、選定不胖不瘦不老不嫩的適中桂竹、再依據山勢與林間疏密,決定從竹子的哪一面下手⋯⋯「吃的是關係。」這意味深長的話吹進耳裡,過程中不僅是夥伴彼此搭手協力,成就一道料理的關係,還包含了在自然間能自保的觀察力、不過度拿取的自制力,還有與之共存的心意——都是人與自然的關係。

晚上「故事餐桌」的九道菜,每道都有名字,也都有故事。「編織我」中的七彩繽紛醬料,和長輩們編織的Qabang[1]好像!童年友伴為了口慾而啃咬肉桂樹,以香蕉飯佐肉桂醬重塑了「啃樹皮的童年」記憶。在「Payi[2]的溫暖」裡,品嚐長輩對離家孩子文火慢熬的綿密情感、「下山的山蘇」述說部落產業的興衰移轉⋯⋯。每一道蘊含故事的菜餚,入口後將不再只是味蕾有感,而是一整天勞動後,五味同時迸發於微酸的手、久彎的腰,被柴火燻嗆的鼻腔,和一路上入耳上心的族人故事。
 
吃一頓飯可以多深刻?身體的每個細胞都在搶著回答。
 
[1] 被毯,太魯閣語。
[2] 女性耆老,太魯閣語。
9/23-9/24「原生好物」——吃野菜的苦,回兒時的甘
 
「我們準備好食物,只要你願意坐下來,我們就有機會說給你聽。」一樣用食物和故事誘惑我們的,還有以復育阿美族野菜為主的「原生好物」——「『原來就在這裡』的植物,與其看它不見,我寧願把它移到我的溫室裡。」將推廣野菜之責往肩頭放的農夫周畢英書(小畢哥)堅定地說。
 
為什麼菜籽落地就能生長的野菜會不見呢?為求對野菜種類及現況有初步理解,首先來到「花蓮縣原住民族野菜學校」,解說員Haru開場即解惑,儘管野菜天生天養,但因氣候變遷和土地污染,依舊難逃稀缺的危機;所以野菜學校進行保種和維持多樣性,原生好物負責復育及量產,彼此分工協力。
 
秉持著原住民吃飯前要先流汗的原則,來到農場第一件事就是發配每人一副剪刀和斗笠。嗶!採集開始!小畢哥一邊傳授採收秘訣,一邊導覽分享耕種血淚。為了保全珍貴的葉菜,在溫室門口種幾排蟲蟲愛吃的十字花科作為祭品,在蟲兒吃完前採收完畢!還在玉米田築高台,供奉成熟玉米餵養老鼠大神,牠們還真的會「嘴」下留情!水果甜椒混種鳥莧,像臺北一樣寸土寸金的溫室,透露了經營的艱辛。於木虌果旁種下絲瓜,不為收成,只因絲瓜吸引的竹蜂,會讓木虌果授粉⋯⋯。這些友善耕種的故事說明,給蟲鼠留口飯吃才是祖傳大智慧。

日頭赤焰,在淡淡清香的田間揮汗如雨,漸漸明白小畢哥如何藉野菜之苦,重新疏伐三餐都靠採集得溫飽的兒時記憶。小時候木虌果吃綠的,生嫩時比較不苦,但只有維他命,長大後學會要吃紅的,雖然苦,但營養卻是翻倍!就像跟在阿公後面採集的他,最後將所有食材都丟進湯中,「夏天的湯是苦的,但春天喝是甜的。」懂得生命有時有節的複雜滋味,餘下的不全然是苦,還有回甘。
 
汗流浹背的大夥回到集貨場,豐盛的午餐已上桌,有剛剛採集的甜椒佐芝麻葉鹹豬肉、鮮紅色的木虌果海鮮湯、道地的阿美族鹽烤臺灣鯛、當然野菜不可少:小洋蔥、蕗蕎、秋葵、鳥莧⋯⋯,苦嗎?一點都不,勞動後入口的食物,混雜了汗涔涔的暢快,和甜滋滋的滿足。
 
兩場「美食花開」系列活動,都有半天時間在花蓮文創園區的教室,目的是更瞭解團隊關注的焦點,也對太魯閣織布及阿美族野菜文化有概括的認識。在文創24棟,「原生好物」帶來阿美族暖心的十心湯,「阿改玩生活」的夥伴帶著學習紮染,利用小卡片淺嚐織布的邏輯與樂趣。接下來還有「阿美海味「『藻』知道」,強力徵召是吃貨也對部落好奇的朋友,用食物做餌,以文化為襯,引你上鉤後,在充滿土味/海味的搖滾區,一起彎腰吧!
 
歐陽夢芝
非土生土長的花蓮人,喜歡大山大海、樹木鯨豚而移居的自由工作者。若能在性別、年歲、文化及環境的荊棘路上以文字播種,從此應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引領人們尋找與土地連結的色彩——手藝花開「自然而染」 回列表 回到現場,共同構築花蓮的美感資料庫——「美食花開」系列活動後記
瀏覽人次 2502490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