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人們尋找與土地連結的色彩——手藝花開「自然而染」
2024/01/17
文|蕭秩瑄 攝影:林彥劭
(採訪企劃: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
過去百年在這塊土地生活的原住民族,經年累月與山林海洋共處,探尋出獨具特色的工藝技術留傳至今。生活周邊的植物經過繁雜處理工序與編織,成為織布機台上的苧麻線、綑綁樑柱的藤繩、收納萬物的月桃盒和盛裝美食的檳榔鞘。
2023 Pulima藝術節推出「手藝花開」系列活動,將身體感知沉浸在環境之中,以「採集即是創作的開始」作為命題,窺見自然如何滋養原住民美感經驗的誕生。手藝開箱來到花蓮東海岸的光織屋,在三天兩夜沉浸式的「自然而染」中,尋找自然界色彩變化的秘密。
座落在台11線斜坡上海景第一排的「光織屋」,由噶瑪蘭族工藝家杜瓦克・都耀和纖維藝術家陳淑燕共同經營,它是花蓮東海岸相當著名的藝術工作室之一。走入工作室,竹籃裡放著方從樹上摘採的蝶豆花,沐浴在陽光下。此時當颱風前夕,遠方的長浪拍打到岸邊的聲音顯得格外明顯,生活在此地的貓狗們,慵懶抬起身子,再次沉沉進入夢鄉。
「生活在自然裡既辛苦,卻也飽滿。」陳淑燕泡一壺摘採門前香草的熱茶,緩緩地說道。開啟在太平洋之濱的一日,陳淑燕習慣先看一點書或聽音樂,醞釀整日的工作氛圍。工作室內以噶瑪蘭族傳統漁荃為原型轉化的燈飾,結合草木染的樹皮布和纖維創作,藉由相互交融的媒材試圖轉化觀看視角,是兩人多年來與自然媒材共處經驗而發展的作品。
杜瓦克與陳淑燕,一位返鄉、一位移居,從耆老口述與多年實踐累積,探尋原住民族與自然共處的身體經驗。求學時期陳淑燕曾在臺南藝術大學研讀纖維創作,對樹皮布、草木染的操作都不陌生,反倒是在部落的生活經驗,對她來說是一個不斷與人、環境持續學習的過程,延續至今,在反覆的田野調查與實驗裡,紀錄下傳統染織工藝的記憶
對花東生活的嚮往,似乎從小就開始。陳淑燕的父母都是南投人,而她的童年都在臺東鹿野高台,所以對東部有一種說不出的認同感,大學開始創作直到現在,感覺都是在追溯童年的經驗與自然關係的連結性。
當年受友人之託來到新社部落,外地工作返鄉的婦女們想要重新找回遺失的香蕉絲工藝,陳淑燕便與婦女們一起研究、實驗,試圖在復振之餘做出產業,轉眼間二十年過去,香蕉絲工藝已成為噶瑪蘭族復名運動裡重要的代表項目,而她也如願在此落地生根。
陳淑燕形容在此地的生活,「安安靜靜地在土地上耕耘,與部落的族人一起彷彿是忘了時間般,沒有跟上潮流,卻很實在。」
光織屋的工作日常也是不用多言的安靜分工,杜瓦克採集構樹,陳淑燕將構樹剝皮、泡水、捶打。光織屋較為熱鬧的時光,應該就是透過Longstay的概念在每一季因著時令推出不同的工作坊——香蕉絲、草木染、月桃編、纖維創作。
「能從原料開始,那是最棒的了。」
走入自然認識植物,透過在陌生環境裡放大的感官,看見植物的樣貌、氣味、觸感甚至味道,對來到此地的學員來說,實地體驗是再重要也不過的一件事,也是每一梯次的工作坊裡,最為核心的價值——採集。
採集不僅是材料的蒐集,更是創作的開端,判別合適的樹種,選擇合適的葉子、種籽、果實,在不斷的試驗裡發現自然植物獨特的色彩表現,每一塊草木染的作品都在創作者有意識的綑綁下成形,卻可能生成截然不同的樣態。
流動在空間裡的話語持續著,陳淑燕的雙手也不曾停止,一轉眼桌上已綁紮好一束束晴天娃娃般的樹皮布,緩緩地浸入加熱後開始冒出細微泡沫的福木染夜裡,順著纖維緩緩流上。跟著自然所給予的祝福,一起自然而染,染出與土地連結的色彩。
蕭秩瑄
住在花蓮的臺中人,具有藝術行政及影像工作背景。學習在土地和自然裡生活,平衡工作與日常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