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得獎公告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原視界×2023Pulima 藝術節-專題報導
  • 從自然汲取靈感——「手藝花開」系列活動紀實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得獎公告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從自然汲取靈感——「手藝花開」系列活動紀實

2024/01/17
文|蕭秩瑄 攝影:林彥劭 (採訪企劃: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
走在花蓮,轉過頭便可看見雲朵穿梭在山峰間,海浪拍打在礁岩之上,和庸碌繁忙的都市叢林截然不同,溪海山河都在咫尺之間,人與自然的隔閡在踏上這塊土地的同時逐漸消弭。穿過跳浪隧道,太平洋的蔚藍衝進視線,隨著台11線搖晃的遊覽車停駛在目的地——光織屋。
 
14位有著不同背景的學員們,工程師、甜點師、平面設計、家庭主婦、文學創作者、大學生⋯⋯。「如果說這群人是要去參加同一場活動,誰也不會相信吧!」從臺北前來的學員小士正處在工作轉換期,時常在各地參與志工活動,他認為會參加某一類型活動的人們,必定有相似的特點,甚至是類似的長相,但當踏上遊覽車的那一刻便發覺一切與想像有所不同,這群人將會帶來什麼樣的火花呢
 
抵達光織屋,便看見杜瓦克・都耀、陳淑燕兩位主理人忙碌打理著,牆面上掛有染色後的樹皮布,又或是以竹、漂流木為媒材的作品,書桌上自在擺放的書籍與早晨灑落的陽光,不自覺得感染此處的創作能量,沈浸在豐沛的生活中。
 
陳淑燕選擇使用自然植物為創作的主要媒材,和來到部落生活有很大的關聯,「大學畢業後來到部落做田野調查,我開始在找尋身體和自然環境的關係、認識土地的狀態,都是從這裡開始。」一邊說著,她拿出了一箱自己染色的織品,不同於化學染料的飽滿,草木染染製的色彩是溫暖、親切的,而當它們碰到不同的纖維時,在棉、麻、絲或是樹皮布上,都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果。
做草木染,就要從最源頭的採集開始。從光織屋走到鄰近民宿「木藍之家」不到3分鐘的路上,一行人像是在進行一場探險旅程,陳淑燕滔滔不絕地介紹不同植物,適合春天染色的七里香,煮染、槌染皆合適的九穹,細碎如小豆莢般的是作為藍染基底的木藍⋯⋯。每一次的停留都有新發現,用手觸摸葉脈、用雙眼觀察環境,再用鼻子記錄下氣味的變化,雙手空空地走向自然,帶著滿載的採集成果回到工作室。
 
對陳淑燕來說,採集的工作就是在替自然疏伐,透過多次的經驗累積,不單只是摘下喜歡的葉子,而要先透過觀察看到植物合適摘採的部分,是新長出的嫩葉?或挺立在樹梢的老葉?這次適合用來創作的是樹葉、果實又或是它的纖維?看似簡單的草木染,卻有滿滿的學問。
工作室長桌上疊放著棉布,陳淑燕熟稔地量測尺寸、剪裁,便交由學員們一起分工著手準備。一人量測、一人以粉筆畫記、一人小心地剪下,從起初對動作帶有遲疑的神情與七嘴八舌的討論,逐漸安靜,只聽見剪刀畫過纖維時「唰——唰——」的聲響,堆成一座小山的布,即將在稍晚成為每個人手上獨特的作品。
 
經過一上午採集、剪布的事前準備,接著便來到精煉的步驟。在丟進染缸之前透過精煉,把布丟入參有鹼液的水中煮洗去除多餘雜質,讓色素更容易附著。任務一發派下來,所有人自動分成兩組,一組煮水、加入小蘇打粉開始把兩日所要使用的布一一洗淨、脫水、掛起。而另外一組則是戴上了手套、拿起鋼刷,開始下一道準備工序。
長得像是過度成熟的地瓜,切開後透出的鮮紅,它是潛藏在山林裡作為紅色染劑最重要的植物之一——薯榔。學員們賣力地拿著鋼刷與清水,努力洗淨黏附在上的泥土,仿若是沒有盡頭一般來回交替,接著將薯榔刨成絲,在杵桕裡用力槌打將色素擠出,看著一行人用著蠻力敲打到全力耗盡卻抓不到訣竅,陳淑燕拿出了果汁機,暗紅色的薯榔染汁終於在一陣折騰後,看到了成果。
 
接近用餐時間,杜瓦克在廚房裡忙進忙出,學員們有默契地放下手邊的工作,輪班加入,你一言我一語的烹煮出道道美食。坐在工作室裡的涼亭望向太平洋,吹著徐徐海風,談論彼此來到花蓮的感受、或在工作崗位上的繁忙日常。夜晚時分圍聚在爐火邊烤肉、談天,經過一整日的相處,這群人似若相識已久。
「咚咚咚——」敲打聲沒有間斷地在工作區傳出,終於進入到染色環節。運用槌染技巧時,要將剛摘下的葉子擦拭表面多餘水分,以棉布夾著葉子,手持木槌輕輕地從葉梗開始敲擊,慢慢地打出葉子的形狀。有些人拿起布和槌子、葉子就開始槌打;有人拿著布端詳許久,嘗試不同的葉子、花朵或薯榔籤,輕輕地敲打出心中所想像的樣子;也有的人從在一旁觀察旁人的操作經驗裡,逐漸探尋出喜歡的色彩或圖紋變化。
 
陳淑燕快速地繞著手上的棉線,捆紮出雲紋、水紋,夾著冰棒棍或筷子做出對稱的圖紋。學員在一旁拿著手機的錄影鍵不曾停止,或按耐不住期待的心情,握著手上的布比畫起來,想從老師的經驗裡探尋出圖紋創作的唯一答案。從大膽的槌染到紮染,大家不自覺得放慢了速度,思索是否留下適度的空白?又該嘗試什麼樣的圖紋?
 
棉繩、塑膠袋、冰棒棍、水管,這些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都是能產生圖紋變化的工具,如何藉著想像構圖並呈現,唯一的解答便是不斷嘗試與經驗累積
 
除了薯榔,陳淑燕也準備了藍染和福木準備讓學員們多方嘗試。在藍染染液中加入還原粉後輕輕攪拌,將細沫匯聚到中央,白色浮沫慢慢地出現沈穩的藍色,空氣裡飄散著藍染發酵的氣味。與浸泡薯榔染汁不同,藍染強調與空氣氧化、還原的化學反應,在染液中緩緩擠壓讓布能平均地沾附,拿出染缸時從鮮綠色慢慢轉為穩定的藍色。而福木則是透過爐火加熱,運用煮染時產生的氣壓,讓色素吸附在纖維之中,再與媒染劑相互作用產出亮麗的黃色。
 
在尚未拆解綑綁的線圈前,一切都是未知。
草木染創作有趣之處便是攤開布匹的一瞬間,細細地拆卸綁紮的棉線、橡皮筋或塑膠袋,此起彼落的驚呼聲傳遍了整個工作室。如雲朵、漣漪一般散開的圖紋,又或是工整對稱的菱形,隨著浸泡在染液的時間長度、次數顯露出不同層度的色彩,一排展開在光織屋前的吊繩上,隨著海風輕輕晃動。躲了整日的太陽終於探出頭來,溫煦地灑佈,替這場精實的工作坊劃下尾聲。
 
三天兩夜全然地沈浸在草木染的工作氛圍中,比起快速體驗式的染製,有了更多的等待時間與彼此交流、互動的機會。在光織屋的空間裡,除了槌打聲和音樂聲,透過往返的對話討論著:該怎麼做才能綁出想要的圖樣?又是如何敲出完整沒有暈開的葉子?此時此刻,從自然汲取靈感的學員們,逐漸渲染出自己的色彩。
蕭秩瑄
住在花蓮的臺中人,具有藝術行政及影像工作背景。學習在土地和自然裡生活,平衡工作與日常的界線。
回列表 引領人們尋找與土地連結的色彩——手藝花開「自然而染」
瀏覽人次 2682469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