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現身說
  • 走向另一半身份的歧路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走向另一半身份的歧路 

專訪策展人古羅文君
2020/10/28
文|Sera  圖|古羅文君、原文會

「我們無法擺脫身分認同或身分政治,因為身分認同是一種已經落到我們身上的強大道德觀念。」美國史丹佛大學政治學教授福山(Francis Fukuyama)於2018年著作Identity: Contemporary Identity Politics and the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提出當代社會於身份政治與認同掙扎困境。這樣的困境在台灣,更複雜而敏感的挑動著承受不同歷史和文化背景的族和群之關係。尤其當討論到與殖民與後殖民,經常聚焦於原住民集體歷史而忽略個人遭遇和抉擇。如今的現實是,我們難以跳脫混雜的處境,解殖過程仍在進行。因此,記錄和梳理當代原住民個人史,或許能為我們化解千絲萬縷的問題。
2020Pulima藝術節於去年舉辦策展計畫甄選,泰雅族策展人古羅文君的《歧路身林》成為藝術節推動地方策展的其中一項計畫。今年9月,策展人於家鄉梅花村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參與式策展和藝術教育活動。期間多次來回游走於台南和新竹,藉由此段旅程重新思索,身為一名不在部落生活的原住民策展人對她而言所代表的意義。
泰雅女性在台南
策展人古羅文君的母親古秋妹來自新竹Mekarang部落。祖父在日本殖民時期曾協助日本政府管理事務,後來也於國民政府時期擔任警察。古家是部落裡面最早擁有彩色電視,受到現代化教育的家族。古媽媽從小喜歡舞蹈,長相清秀美麗、身材苗條而被稱為梅花公主。長大後曾於梅花國小擔任教師,被眾多男性追求。因其原住民身分,當時客家男友的家人反對兩人在一起。於是,反骨的她選擇了一位外省壯年,並跟著外省壯年移住台南,在充滿漢、佛、道文化的城市裡定居。對異鄉的陌生、身體的病痛、生活的辛苦,她選擇了佛道文化為抒發窗口,因為熱愛舞蹈,她開始了原住民舞蹈的學習和教學,與佛樂舞蹈創作的生命歷程。 

古羅文君和羅文瑾兩姐妹生長於台南,受現代化教育和都會生活洗禮。兩人除了小時候曾經與媽媽回鄉探望外公外婆,與部落的連結並不頻繁。現在共同經營著由媽媽早期創立的稻草人鄉土藝術舞蹈團,並於2005年將名字改為稻草人現代舞團。由獲美國現代舞薰陶的羅文瑾擔任藝術總監及編舞家,古羅文君則任職團長並負責表演製作及行政業務。
兩姐妹對母親承襲下來的泰雅身分接受程度並不相同。文君曾經多次隨媽媽學習泰雅舞蹈和出國演出,從小就很清楚自己身上有一半的泰雅血緣,卻是直到近幾年才意識到身份的真實感。文君於2019年復名,在父親的姓氏前加上了母親的姓。同年藉由邀請國際藝術家進入部落,慢慢解開近鄉情怯的心情。

從復名到回鄉策展,文君原本單純希望重新連結家族情感,沒想到開始受到各種質疑。她意識到自己過往認知的傳統、現代化的部落,其實早已混雜而斷裂。自己也被當成是來搶資源、來享受退休福利的後來者。眾多的喧擾下,文君變得沒有自信,也常懷疑自己的想望和實踐是否有錯。可是另一種聲音告訴她,如果要被身份政治干擾,那些像她一樣混血或生長在城市的原住民青年們,包括她的妹妹,不就更不敢成為原住民?文君的策展之路,成為她前往另一半認同的旅程。

從歧路森林到身林 風景在人
文君此次策展的靈光來自阿根廷文豪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作品《歧路花園》。她每個月往返部落,感知人與自然的關係,觀察部落都市化現況,從而思索自己能在部落做的事情。文君運用多年製作經驗,以及對影像、繪畫的著迷,將妹妹文瑾和舞團、舞蹈家周書毅、音樂創作王榆鈞、影像導演黎宇文集結為一個團隊。他們在Mekarang部落13天裡,尋找舞蹈影像拍攝地點,嘗試多條歧路,讓舞蹈發生在農地裡、川流道路上、人工培育的台灣杉林,和杳無人跡的獵人古道,最後形成了《歧路身林》舞蹈影片。
梅花國小的藝術教育計畫,也為文君開啟和部落連結的第一步。無論是舞蹈影片成果,還是舞影繪Mekarang藝術工作坊,藝術教育成為與部落族人交流最直接的方法。她也觀察到,部落孩子們善於跳舞,卻經常是模仿、學習網路上韓國偶像明星的舞蹈。「部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模式,那有沒有可能長出自己的舞蹈?」和媽媽教室合作的舞動身體工作坊,她與部落的婦女們聊天,理解他們的需求和限制。也藉由舞蹈課程,文君將妹妹文瑾帶回山上,讓家族有更多時間相處。兩人也一起討論怎麼轉換部落生活的動作,留下一支給部落族人跳的舞。

在台南不會說閩南語、在山上不會說族語,兩姐妹常被認為是外來者。文君回返部落,自覺到語言與認同的關聯,也想起多年前自己所做的語言和舞蹈實驗創作。「我之前回到山上的時候,村長一直不放棄的要我學族語。但我實在沒有心力學。撤展最後一天,村長和村長夫人在我耳邊一直教,現在我終於學起了一些。」或許,族語學習將成為她下一個起點。文瑾佩服姐姐的勇氣,只是心中仍有過往陰影,使她害怕回到部落。加上熱愛自由創作,文瑾不想將自己套進閩南人、台灣人、外省人或原住民身分認同的糾結裡。文瑾自問:「在台南的生活已經足夠充實而豐富,為什麼要回鄉?」即便如此,兩姐妹都明白母親希望他們與泰雅家族有更緊密的連結。文瑾說,如果不是姐姐利用策展計畫讓他們回家,她也沒有機會可以跟自己的心情和解,她感覺到過去的恐懼慢慢化解,也感覺到時間和生活帶給家族的變化。姊妹們變得有更多時間放鬆和思考自己與部落的關係、歸屬的習題、和舞蹈創作的其他可能性。
對文君而言,這段期間的各種人事物相會,將會成她未來持續回家的養分。對文瑾而言,回家變得容易了些,可她目前還是想往廣大世界走去。無論走哪條歧路,兩姐妹像一面鏡子照應彼此。當家鄉和異鄉的時空維度拉開了、心裡的認同發芽了,很多的故事也將朝不同路徑展開。
Sera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現為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藝術行政、Pulima藝術節總製作人。
得陸.鳩浙恩澇《lamaljeng它們看上去不夠老》:用當下生活進行傳統再造 回列表 從泥巴和劇場中找到「成而為人」的通道
瀏覽人次 2428160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