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現身說
  • 從泥巴和劇場中找到「成而為人」的通道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從泥巴和劇場中找到「成而為人」的通道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的劇場野性思維
2017/08/28
文|吳思鋒  圖|冉而山劇團、原文會
在你讀這篇文章之前……
10月底剛在花蓮光復鄉東富國小辦完「劇場行為藝術營」的冉而山劇場,臉書粉絲頁上還熱騰騰記錄著營隊課程和活動種種,從認識考古文化、神話傳說到拜訪巫師信仰,再到認識自然樂器、行為藝術,沿著當代藝術深入部落傳統文化,恰恰映現了冉而山主持人——人稱「道叔」的阿道.巴辣夫.冉而山(Adaw Palaf Langasan)累積數十年對藝術的體認與實踐之路。長期觀察冉而山劇場的劇評人吳思鋒,則從冉而山藝術營和劇場創作的共同關鍵字——泥巴說起,領我們初探阿道Adaw將部落神話與當代表演藝術揉捏塑型的創作之路。
去年,到光復看冉而山劇場的新作《Mayaw Kakalawan星星—颯旮啦旦老Sakala-tamdaw》,台上二、三十位表演者年齡層分布超廣,一開始就是太巴塱部落的孩子唱著童謠出場,全劇以部落傳說「兩兄弟的故事」與原住民受殖史為兩條敘事經緯,互相穿插,通過戲劇與90分鐘內唱88首歌的密度,神話、夢與現實的並行與弔詭,讓在場者目睹了一場「成而為人」的現代神話。
 
Sakala-tamdaw,即成而為人之意。就太巴塱部落的社會系統,年齡階層可說是阿美族人「成而為人」的現實中介。但拉到劇場,卻容許有更多的想像。「成而為人」這個詞似乎離不開冉而山劇場團長阿道.巴辣夫.冉而山(Adaw Palaf Langasan)的劇場實踐,在不久前一場部落劇場的討論會,輪到阿道發言,他不談過去參與過的各個演出,卻從2002年開始舉辦第零屆的「原住民『成人』戲劇表演藝術營」說起。那是在金樽海灘上,所有人共同生活、學習,長達六天五夜的營隊。到第三年,天數已達九天八夜。
 
一直到2012年冉而山劇場創立,第一件事也不是創作,而是恢復舉辦戲劇營。來自不同地方、不同族群,而且許多並沒有劇場背景的三十位學員,在台11線上的海浪咖啡相遇,住帳篷、迎日起舞、一起登上貓公山(即冉而山,阿美族的聖山),這個位址距離最近的小七有近二十分鐘的車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連有人帶大西瓜來慰勞大家,都會引起騷動。
 
當時,戲劇營在港口部落的呈現,最後是由阿道邀請自願的學員們一起參與他的「泥巴」行為藝術,眾人在地上翻覆,任由泥巴抹滿全身,吟唱、部落空間與之相互強化。「泥巴」,也是在創立冉而山劇場之前,阿道遊走東海岸行為表演的主題與材料,2012年至今冉而山的三部創作,也總少不了這樣的場景。
  • 原文會
泥巴是阿道童年的遊戲記憶:「還沒上小學的時候,住在中美崙。以前那後面是農田,有一天,我看到小的池塘很清澈,想要去玩水,就脫了衣服,踏第一步,水底下浮出濁水,踏第二、三步也是,就有點興奮。」泥巴,也是混濁之意。在「兩兄弟的故事」,Mayaw和Onak受到父親的指示,為了清澈的水源,竟不知情地砍下了父親的頭。關於這則傳說的解釋有很多種,阿道的解釋是,是水源的混濁讓兩兄弟迷失方向而弒父。可是當我們再往下閱讀,這個故事還沒有結束,接下來,兩兄弟長大,成為真正的男人,最後化為天上的星星。
 
回顧冉而山前兩部創作《Misa-Lisin 彌莎禮信》與《永恆的妮雅盧》,泥巴和兩兄弟的故事是不變的中心,這裡面有阿道對於生命、部落與神話的觸摸。他說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時,像惡夢,後來會想要把它搬上舞台,是發現這裡面似乎通往榮格說的集體潛意識。換句話說,泥巴與兩兄弟的故事,以及阿道的行為與劇場創作時常使用的「鏡子」,是不是他在劇場裡用以表達成而為人的中介物?
 
「其實我以前表演是會打破鏡子的,胡台麗跟我說不要。有一天我把鏡子洗乾淨的時候,很清很亮,我才領悟到人的心是會改變的。鏡子打破是很可怕的,如果心已經開始割裂,是很危險的,人是無辜的,隨時可以清洗掉」,阿道說。他第一件行為藝術《我的儀式》就是對著一面破碎的鏡子吟唱。而泥巴也是混濁。可混濁這樣的黑暗時刻,何嘗又不能夠是通往創生的一種渾沌?

(右上圖攝影|Varanuvan Mavaliw 陳逸軒)
阿道在一次採訪提到現階段的冉而山結合「貧窮劇場、行為藝術、民眾劇場」,回溯源頭,劉靜敏、王墨林、鍾喬分別在有意無意之間,成了他的劇場引路人。早期優劇場在老泉山上的葛氏訓練、行為藝術的真與意志力,以及關懷政治與社會議題、重視集體即興創作、邪惡殘酷戰爭美學的《土地之歌》菲律賓經驗,仍深埋在他的記憶裡,灌溉劇場的養分。
 
我們總習慣把事物分類,分類久了就讓人以為類與類之間沒有交集,分類如果是一種專業,我們顯然常常在造業。談論到原住民劇場與台灣現代劇場也有類似的情況,可是只要稍微認識阿道.巴辣夫的經歷,就會看到兩邊其實有豐富的交會。身為原舞者資深團員的阿道,是銜接原住民文化展演與(漢文化)台灣現代劇場的領唱人,於島內的劇場交流,擔任了重要的跨區域、跨族群的角色。
吳思鋒
台北人,2007年搬到花蓮後因為演出太少,不得不開始接觸原住民劇場,是一趟從陌生到更陌生的旅程,仍然在路上。現為藝評人、柳春春劇社團長、澳門《劇場.閱讀》副主編。
走向另一半身份的歧路  回列表
瀏覽人次 2428565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