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現身說
  • 當策展成為原住民族青年文化實踐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當策展成為原住民族青年文化實踐

-芋下生活藝術祭
2022/12/26
文|Dremedreman Curimudjuq 廖敏 圖|Terudj Tjucenglav
來自南方的原住民族青年藝術策展力
大約10年前開始,屏東縣內的八個原鄉部落逐漸發展出一種著重於部落在地藝文產業、部落生活型態,以部落為策展空間的社區型藝文活動,賦予「藝術季」、「生活節」、「生活藝術季」之類的藝文活動名稱。社區節慶(community festival)是具有共同主題,並在一定的時間內策畫一系列的活動。它是從社區內部發展而來的,主要推廣並積極宣傳社區內具有地文化特色。(Clarke et.al. 2011)。早期由部落自主辦理的藝文活動有春日鄉的喚我草地音樂節,到後幾年的quma田間生活節、Matazuwa生活節、Kapanan部落文化音樂節以及一年最後的力氣等等,這些都是從部落生長出來並且透過部落組織間的跨界合作,共同攜手打造具有強烈部落主體性的藝文活動。
 
這股來自部落的地方型藝術活化運動風潮日漸興盛,原住民族青年策展也逐漸成為當代原住民族青年文化實踐的方式與媒介。青年策展人在部落場域進行藝術行動,串聯部落內外組織來共同策劃,促進部落內及參與者間彼此對話、思考、交流與實踐。然而,也許對某些人來說,部落營造和藝術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領域;因此,當青年策展人以當代藝術策展手法進入部落時,要面臨的挑戰可能不會只有資源找尋和資金多寡那麼單純。青年策展人除了要策畫展演內容之外,同時也要平衡部落族人既有的生活感及民眾的參與性。透過在部落策展,拉近部落與參與者的距離。青年策展人試圖用不同的手法引導參與者思考與討論部落日常生活議題,讓參與者能更貼近部落土地,更了解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共同思索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本文將以芋下生活藝術祭為主要研究對象,透過資料收集、深度訪談的方式,探討原住民族青年如何透過策展成為文化實踐者。在剛起步苦無資源的狀況之下,策展人Terudj Tjucenglav(得陸‧鳩浙恩澇)如何將芋下生活藝術祭舉辦至今年的第六屆?本文主要探討的方向為,目前芋下生活藝術祭發展與現況,策展人如何串連部落力量共同舉辦芋下生活藝術祭。第二,策展人如做到跨部落的青年串聯及國際共製,讓芋下生活藝術祭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平台,並且能夠給提供更多部落在地青年組織對於舉辦部落藝文活動的規劃及運作上有所借鏡。
芋下生活藝術祭策展人得陸‧鳩浙恩澇Terudj Tjucenglav
芋下生活藝術祭是來自屏東縣文樂部落的青年策展人Terudj Tjucenglav(得陸‧鳩浙恩澇)於2017年所創辦。從小在部落長大的Terudj,曾是國小傳統樂舞班的一員,國高中時期參加來義高中藝術班,同時在蒂摩爾古薪舞集從事學生舞者工作。大學畢業後的Terudj進到舞團擔任兼職舞者,也回到部落小學任教。Terudj回想起那段舞團和學校來回的斜槓人生,生活雖辛苦,但也滋養他未來回到部落發展的養分。在舞團的日子,Terudj深深體會到一路提拔他的恩師Ljuzem Madiljin(路之‧瑪迪霖)老師經營舞團的辛苦及用心,在部落學校工作過程當中,更意識到部落需要更多青年回鄉工作的需求。於是,2017年,Terudj毅然決然的向舞團提出辭呈,回到文樂部落成立鳩浙恩澇工作室。
從俞偉民到Terudj Tjucenglav(得陸‧鳩浙恩澇)
回部落的第一步,Terudj決定從漢名俞偉民改回自己排灣族的族名Terudj Tjucenglav,期許自己重新歸零,開始深耕部落蹲點學習。Terudj說:「我一直覺得用族語介紹自己會讓我更自然一些。說出自己族語名字的時候,就是要分享自己故事的開始。」。回到部落,Terudj一開始的工作其實與表演藝術無關,他加入屏東縣來義鄉鳩浙恩澇文教協會工作團隊,與協會夥伴一起推動部落事務,內容大多以部落文史田野調查,參與青年勞動以及部落青年培力計畫。在協會工作這段期間,Terudj與協會的夥伴有感於口傳記憶的重要性,開始透過拜訪耆老進行深度訪談,從口述歷史當中找尋及拼湊文樂部落過去的樣子。隨著時間的發酵,過去所蒐集的內容漸漸成為文樂部落重要的文史資料。
 部落後面那塊芋頭田是vuvu的埋藏在心裡很久的過往 
芋下生活藝術祭的名稱由來是來自兩位vuvu們(vuvu為排灣族與祖父母輩的尊稱)的年輕故事。文樂部落過去有兩位vuvu在青年時期情投意合,無奈當時雙方家族的反對,最終無法相知相守,因此彼此約定在某個時間,兩人相約到部落後方的芋頭田見面。這段故事是在田野調查從部落耆老口中所得知的故事。Terudj分享,自從參與部落協會工作後,體悟到與部落族人建立互信關係的重要性,需要獲得族人的認同及信任,才有可能聽到更多過去部落不為人知的故事。如果有更多青年一起投入,藉由共作、共創的方式記錄部落,並將其透過藝文展演的方式凸顯部落生活環境與文化價值,結合部落在地人文特色及產業,也許能讓更多人知道文樂部落的故事。秉持著這樣的初心,Terudj、協會夥伴和文樂部落的青年開始有了舉辦芋下生活藝術祭的想法。
萬事起頭難,如果不開始就永遠不會前進
2017-2018年的芋下生活藝術祭的起步並不是非常順遂,在苦無資源的情況下,在部落策展這件事,無論是部落資源的盤點及找尋、人力資源乃至於文化轉譯與實踐,再再考驗著Terudj及部落協會夥伴們。即使團隊對於部落策展有想法,為顧及部落族人的感受,大量的「溝通與協調」是在策展當中最具有挑戰性的一環,不會因為大家都是同一部落的族人,在溝通上相較簡單及快速。Terudj提到,部落的人也會疑惑為什麼突然很多外人來部落,所以他們花費了一點時間去溝通與解釋。回想當初想要辦藝術祭的初心,團隊希望透過藝術祭把過去與現在的文化變遷的過程記錄下來,將蒐集的田野紀錄分享出去,同時,讓部落青年找到一個與部落對話和溝通的方式。
2018年芋下生活藝術祭文樂部落階級婚禮儀式
第一屆和第二屆的芋下生活藝術祭以社區營造為主軸,藝術展演為附加活動。首先,尋找更多青年投入是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再來,整合工作室及協會之間的分工,大家一起分頭寫計畫;協會從社區發展與文化教育相關計畫著手,工作室與青年則努力爭取藝術展演及活動辦理相關計畫補助。前兩屆的藝術祭從田野調查開始,團隊在文樂部落進行地方三到四個月的文史調查,蒐集部落耆老的口述歷史作為未來策展內容的基底,以「文樂部落遷移史」、與「藝術展演」規劃一系列的活動。藝術祭呈現文樂部落各家傳統領袖家族的遷移史以及傳統祭儀文化。猶如人類學家法拉西的所談到的在社區節慶中,真正吸引到參與者的是當地居民得參與以及地方背後的文化底蘊,而不是具有張力和色彩的美感而已。(Falassi 1987)。第一屆及第二屆的芋下生活藝術季確實開始在部落內種下一顆藝文活動的種子,經由部落青年與部落在地組織的參與規劃,也邀請部落傳統領袖一起參與分享文樂部落的故事。此外,青年擔任部落導覽員也是這個活動重要的一環,青年導覽員帶著參與者走訪十幾個部落裡富有故事的地方,最後一站都會是vuvu的芋頭田,邀請部落的歌手做活動最後的展演。Terudj說,前兩年還沒有很確切的想法要怎麼發展,希望透過青年與部落的共作,慢慢地讓部落長輩看到青年的努力,認可青年們的付出,也希望可以集結更多部落人一起慢慢挖掘文樂部落的「藝」與「術」。
從部落走入城市,跨部落青年藝術行動與國際接軌
2019年開始,芋下生活藝術祭進入轉型期,前兩年僅在部落辦理的芋下生活藝術祭開始走入屏東市區,原本的藝術祭工作基地也於2020年轉進屏東市的場域。自從工作室有了辦公基地,青年工作團隊像是有自己的家一樣,凝聚力更強烈,對於藝術祭未來的發展有更多的想像。根據Terudj的分享,前兩年的文樂部落的藝術祭時間大約都落在每年的10-11月之間,而藝術祭走入市區之後,團隊將藝術祭的時間拉長為一整年並在四個季節裡做不同形式的藝術行動。2019年也開始做跨部落的合作,並將藝術祭的策展方向分享兩大主題「工藝」與「表演藝術」。
2022年芋下生活藝術祭編織工藝工作坊
藝術祭跨部落的合作第一步為與來義鄉各部落的工藝師合作,鼓勵部落青年與部落工藝師共同創作,並固定在工作室場域辦理展覽、講座、工藝工作坊等活動。Terudj也開始投入表演藝術的創作,邀請同樣來自各部落喜愛表演藝術的青年加入。2019年的藝術祭也是接軌國際共製的初始年。

藝術祭剛轉型就接觸國際共製計畫,實屬不易。Terudj首先碰到的問題是空間和時間上的挑戰。前期討論的工作期程將近一年多的時間,從主題、表演形式、協調兩邊表演者如何互相配合以及資源分配與共享等,這些討論皆在線上完成。Terudj表示,國際共製需要更多的同理及耐心,不斷的溝通讓彼此清楚和了解對方的狀況;也因為這樣的共製經驗,成就了芋下生活藝術祭的第一個國際共製作品《Geljiu 看路》。這個作品是Terudj將藝術祭帶入屏東市區的第一個作品,也是與國際接軌的開始。
  • 2019年《Geljiu 看路》台灣團隊劇照
  • 2019年芋下生活藝術祭柬埔寨團隊劇照
《Geljiu看路》這個作品主由臺灣四位來自不同部落的青年藝術家與柬埔寨法爾藝術學院的青年藝術家共同合作。Geljiu為排灣語,意為慢走、等等、緩慢等意思。藝術家們以「水」作為發想,講述一群年輕人在文化的長河當中,找尋人與神靈、人與土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包容及尊重的關係。在共同編創的過程中,藉由音樂與肢體訴說彼此的故事。
轉型後,策略上的改變
不同於前兩屆在部落辦理活動的資源整合方式,走入市區的芋下生活藝術祭在資源的整合及爭取上,朝向社會企業贊助、文化部以及原文會國際交流計畫或創作計畫為主。宣傳上除了既定的網路行銷外,也積極接觸在地政府部門,建立與在地政府之間的關係。而,部落協會的角色轉為青年團隊的陪伴及擔任文化顧問,持續給予青年回到部落田調時的支持。
 
除此之外,回首2019年與柬埔寨團隊的國際共製經驗,在經費和資源分配上,臺灣團隊在這次合作裡在資源上所負責的項目較廣,較具挑戰;但,Terudj說道:「對於青年策展人,對於我及年輕藝術家而言,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創作者共事以及認識其他國家文化的故事都是不可多得的經驗。」
  • 《Geljiu看路》國際共製劇照
  • 《Geljiu看路》國際共製劇照
結語
青年做為行動者透過實踐與在地創造互動關係,就是對應全球化與現代性發展中保存傳統文化可行性的行動,使得「青年返鄉」成為實踐的可能。Terudj 表示「現在我們走到市區,反而部落的人會想要來找我們,好奇我們在做的事情,所以會來看我們的展覽和演出,也會慢慢地幫忙。這也許是時間和空間所拉出的一種美感。
 
部落的文化傳承,需要青年的加入。正如泰武古謠隊的精神支柱查馬克‧法拉屋樂老師所分享的「用生命影響生命」。芋下生活藝術祭從2017年開始從文樂部落開始扎根,鼓勵青年成為文化實踐者。回到部落後的Terudj從頭開始做起,學習做一個排灣族人。至今,芋下生活藝術祭邁入第六屆,團隊也從原本的文樂部落青年跨界到各部落青年的團隊組織,團隊成員間的合作關係透過每一次的藝術行動成為彼此最好的文化實踐夥伴。
Dremedreman Curimudjuq 廖敏
來自春日鄉七佳部落,回佳文化工作室負責人,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博士候選人。Dremedreman長年專注於國際原住民族藝術文化交流及合作。目前參與的國際合作的計畫為英國Native Spirit原住民族獨立影展以及《Gapu Ngupan》臺、澳原住民族表演藝術國際夥伴計畫。

 
在祖靈走過的山林古徑上,行一場與土地連結的創作行動 回列表 身體的古代:創作對談(上)
瀏覽人次 2429093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