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藝術觀
  • 藝術的活化性- 加拿大國家藝廊Àbadakone合作策展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藝術的活化性-
加拿大國家藝廊Àbadakone合作策展

2019/12/19
文.圖|Biung Ismahasan彼勇.依斯瑪哈單 中山大學社會系巴清雄助理教授提供

藝術的活化性,使作品不再是距離與制式的展示,而是如何透過裝置、展演、錄像、參與,賦予其空間、物件、概念的動態生命力。
加拿大國家藝廊 (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主辦全球原住民當代藝術五年展「延續之火」(Àbadakone),是原住民當代藝術界極具代表性的重要研究型展覽,包含來自16個國家、近40個族群的70位原住民藝術家參展,展期於2019年11月8日至2020年4月5日舉行,策展團隊主動邀約魯凱族藝術家安聖惠 — 峨冷・魯魯安 (Eleng Luluan) 參展,我也以協同策展人的身份受邀參加,以獨立策展的形式參與官方的國際大型展覽。除此之外,我也受邀參與主題講座發表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及介紹峨冷近十年來的作品,藉此帶出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在南島語系文化中的重要性與其他國家原住民族的文化及被殖民經驗的相關性,這幾年我以峨冷為藝術研究的對象,在許多地方進行展覽合作,透過合作策展 (collaborative curating) 模式作為一種「策展實踐典範」,我們參與這次五年展每一項教育推廣活動都可視為策展的過程。
 
延續2013年首次舉辦的「點燃之火」(Sakahàn – lighting a fire ),由第一民族 (First Nations – Kitigan Zibi Anishinabeg) 部落耆老命名,火對於 Anishinabe 族人是敬畏又具備靈性且時常運用於儀式中; 第二屆「讓火繼續燃燒」 (Àbadakone – the fire continue to burn),是從來自世界各地原住民藝術家及其作品的角度來看,耆老們認為展名呼應了每位藝術家內在使命的點燃與激發,不再僅只是用於儀式中,而是從他們的心靈與部落讓這一炬火把延續下去。

國家藝廊挑選峨冷2012完成的作品《夢與夢之間》(Between Dreams),除了之前在其他空間(註1)展出,這件作品從她兒時記憶中說起,每當家裡有客人來時,總是會帶著昂貴的蘋果禮盒來作客,每顆蘋果用白色蔬果網包覆著被展示在紙盒裡,因此在她的記憶中對蔬果網這件物品就代表著高級的感覺,魯凱族人因而覺得它很貴重,所以總是將蔬果網當作創作素材與自然植物結合製作成頭飾,在峨冷的眼中「白色蔬果網」視為意義深厚的創作物件。
因而,開啟峨冷像夢境一般的奇幻旅程,「收集」的過程就是她創作的開始,因使用工業大量生產的蔬果網,當她長期創作時,這些材料會使她的皮膚感受到強烈的不適感,深刻體悟當時部落地景遭受天然災難的蹂躪與生命的脆弱,從打零工、婚禮場地佈置到花店「秘密花園」的經營,花店也成為許多藝術家和族人們療癒彼此的陪伴空間。
 
28歲的那一年,她毅然決然離開好茶部落,開著箱型車往東部為她的藝術尋找安生立命之地,至今長年蹲點在臺東都蘭部落,延續她藝術生命的韌性與張力;《夢與夢之間》利用蔬果網、保麗龍條、包裝袋繩,以她的生命經驗融合在編織手法上,創造出一個有如母體子宮的庇護空間,這件作品同時回應「延續之火」(Àbadakone) 展覽主題(註2),包括相關性 (relatedness)、連續性 (continuity) 與活化性 (activation), 探討了每個土地上原住民藝術的創造力、關注點和生命力。

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臺灣原住民藝術家參與國際大型展覽的訊息,這不僅證明了臺灣原住民藝術家已走進國際文化交流的語境中,從這樣的現象中我觀察到,「原住民當代藝術」正在成為臺灣強而有利的一種軟實力外交證明;這次合作策展說明了獨立策展人和藝術家也可以成為一艘文化的戰艦,策展過程中我們努力從眾多的參展藝術家中突顯合作策展的獨特性,向三位策展人提出展覽教育轉向的視覺觀點,我們從峨冷回應展覽概念的「相關性」視角出發,探索各國原住民物質文化和軟雕塑之間的內在和外在的多重社會狀態,當部落族人在農田裡使用劇毒的農藥或材料時,似乎遺忘了與大自然和平共存,但為了生計不得不在這拉扯中尋找自己與部落再生共存的平衡點。
 
對峨冷而言,蔬果網則成為一個傳輸共振能量的媒介相連著國與國、部落與族人,搭建起夢境中石板家屋的意象,邀請人們進入祖先柱前堆火處圍坐,《夢與夢之間》表達她內心深層面對「環境迫害」與「返回部落」挑戰時的心靈狀態,及對舊好茶部落、原生地的嚮往與想像,三種不同媒材的結合呈現身體、空間與記憶之間的離散、鄉愁、抽離,峨冷歷經屢次天災的摧殘和遷徙,她希望能藉由這件作品傳遞溫暖、包容同時充滿生命力,闡述了她認為地球上的所有事物都是與我們有關係,這也是原住民世界觀的基礎。
我和峨冷在裝置策展過程,討論起澳洲原住民藝術家特蕾西.莫法特 (Tracey Moffatt) 作品《身體記憶 – 西班牙之窗》 (Body Remembers – Spanish Window) 的連續性,她是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 (La Biennale Di Venezia) 澳洲館有史以來第一位原住民藝術家以個展方式呈現,她選擇以電影情節式、黑色攝影風格重塑了跨越時間和地點、文化和記憶,以及部落族人面對當代社會衝擊的困境。
 
我針對《夢與夢之間》呼應《西班牙之窗》之間議題的關係和空間論述作為合作策展的策略;峨冷離開好茶部落遷居到都蘭拓展自己的藝術深度,從《夢與夢之間》如母親背影的視角看過去,對應《西班牙之窗》中部落婦女在不同時空的感知、缺失、存在,兩件作品的對話性關係讓人感受到明顯的失落和韌性,它們在同樣的空間裡展現了峨冷與特蕾西對臺灣、澳洲殖民歷史的共同遭遇與其對當代的影響,她們彼此植根於時空,在視覺上表達族人對抗土地正義與身份認同的處境,從《夢與夢之間》中可以看到魯凱的文化地景,思考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之間的連續性,供給觀眾一個做夢的勇氣,橫跨不同世代、歷史背景和我們對未來的展望。
所謂全球文化語境下的國際交流,關於展覽,不再只是創作、策展論述、報章出版、單向輸入呈現和展示,更多關於合作策展的策略、連(聯)結、雙向開放互動、輸出、巡迴展覽和概念宣傳;我以獨立策展與教育策展人 潔米.摩絲 (Jaime Morse) 合作策劃「遇見藝術家」(Meet the Artist) 活動,邀請第一民族孩童和青年與峨冷在作品中心對話互動,有一個孩子驚豔地向她說:「這件作品好像婚紗一樣的優雅,也像白雪一樣的純淨,我感覺好像在公主的冰宮裡做夢。」這樣的對話過程中說明了藝術的傳達與渲染力,更有效地透過藝術作為文化的連結,這就是藝術 「活化性」(activation) 的重要,藝術家以空間、作品和想法以動態的方式呈現,實踐藝術相遇 (performative encounter) 的參與和過程。

從全球原住民當代藝術發展中,「延續之火」(Àbadakone) 奠定原住民當代藝術展覽在國際文化與交流語境的重要地位,如同峨冷說到這次的合作策展使她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一股共振能量,當70位原住民藝術家同時透過不同媒材表達自己內心相同的殖民糾結 (colonial entanglements),向世界宣告原住民自主話語權 (sovereign words) 的時代來臨。
在回國的前一天,我特別邀請加拿大梅提族 (Métis) 當代藝術史學者 大衛.迦拿 (David Garneau) 與峨冷錄像訪談,他回應說:「原住民藝術家必須對自己、作品和過程進行集體、批判性的反思,《夢與夢之間》開啟了合作策展的另類典範,從作品中展現了原住民創意主權 (Indigenous creative sovereignty),我們不僅需要我們的世界觀得到主流社會的承認,而且還需要更多原住民藝術工作者的積極參與。」
 
這次的展覽過程中,經過謹慎的合作策展,讓這件作品在加拿大國家藝廊得到非常大的迴響與關注,這展現了臺灣在國際文化交流上的另外一種形式,我們應該更積極的參與 「展覽出版」的合作,這將為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史紀錄更多的學術研究,未來可作為藝術教育的素材。
註1 :高雄駁二特區、高雄市立美術館、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藝廊 (QCC Gallery, CUNY) 與韓國京畿道美術館 (Gyeonggi Museum of Modern Art)。

註2 :由加拿大國家藝廊兩位第一民族主策展人奎克.希爾 (Greg Hill) 和克莉絲丁.菈窿蒂 (Christine Lalonde) 與一位非原住民助理策展人瑞斯爾.狄克森 (Rachelle Dickenson) 共同提出。
Biung Ismahasan彼勇.依斯瑪哈單
布農族獨立策展人
英國艾塞克斯(Essex)大學策展學博士候選人
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文化政策、關係與外交碩士
biungismahasan.weebly.com
陰性的顯像- 關於原住民當代藝術的一種續寫的可能 回列表 在溪與橋之間 測量當下和歷史之距
瀏覽人次 2428522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