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藝術觀
  • 在溪與橋之間 測量當下和歷史之距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在溪與橋之間 測量當下和歷史之距

富田橋下的三件原住民行為藝術
2018/04/25
文|吳思鋒
在讀這篇文章前……
2017「返身南島II」亞洲行為藝術節在去年11月舉行,由Vũ đức toàn(越南)、Satit Raksasri(泰國)、阿道.巴辣夫.冉而山、劉于仙、摩力.旮禾地(冉而山劇場)、陳孝齊、江源祥、張婷詠、周孟曄、瓦旦塢瑪等藝術家來到花蓮太巴塱部落,以七天時間共同進行工作坊並發表作品。長期觀察原住民當代藝術與劇場的評論人吳思鋒,這次也以聯合製作人的身分,近距離觀察了藝術節與部落、當代情境和藝術家創作脈絡的種種共振……
連結
行為藝術家陳孝齊在作品中自橋上一躍而下。許斌攝影。
許多部落都製作著部落地圖,通過調研、製作空間的細節,重塑傳統領域的文化地理。許多受歷史淹沒的陌生的名字,因而一一浮了上來,部落的歷史在搖搖晃晃的記憶中,逐漸捏塑輪廓。

部落地圖的繪製,重要性並不在於劃定、凝固傳統領域的邊界,雖然它的起源具有轉型正義的政治意涵。但我卻覺得,領會這些名字帶來的陌生感,進而從中發現歷史與文化的懸缺,測量自身與傳統的距離,才有可能切近感受歷史、文化與「當下」的動態張力,然後轉換其為創造的動力。

去年十一月,第二屆「返身南島」亞洲行為藝術節的展演場景在花蓮的富田橋下的麗太溪。富田橋是從光復火車站要進入太巴塱部落的便橋,富田則曾是日本人給太巴塱的名字。一條溪就像一張照片,並不會提供任何歷史,可當我們記起這些被賜予的名字,便走入了原住民族部落從蕃地到山地的,被殖民統治及戰後的一元化治理體制整編,權力與暴力漆砌的時光隧道。
混濁之鏡:阿道的行為展演
  • 連結
    Adaw Palaf Langasan的行為藝術。許斌攝影。
後來聽朋友說才知道,以阿道.巴辣夫.冉而山(Adaw Palaf Langasan)親身經歷為藍本的公視人生劇展《誰在橋上寫字》,事件發生的場所就是富田橋。在「返身南島」,阿道一如既往,使用慣常的創作元素,展演了一個關於火、泥巴、鏡子的行為。他在岸邊升起篝火,一面吟唱關於「陶土(atomo)」的童謠,然後轉身走下,踩在溪上,捧拿圓鏡與布,觀眾輪流從他面前的陶壺中挖出泥巴,汙濁鏡面,阿道則不斷擦拭。慢慢的,他退至河床,褪去衣褲,自抹泥巴,在河床上由觀眾的右方向左方翻滾,接著匍匐回返中點,抓一把泥土用力汙濁鏡子,再拿起面具,親撫它,同時吟唱哀歌。

童年往事的遊戲性,自我洗滌的內在性,「兩兄弟的故事」在此的合一。阿道用行為繪製的,毋寧更是一份精神地理的地圖;從阿道凝視篝火、吟唱童謠的那一刻,神話就開始了意象化的再製,詩化的再構造,借黃冠閔評論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的話(見〈巴修拉論火的詩意象〉):「火使得語言燃燒了起來」,而歌謠即詩,行為即詩。阿道以「謙卑不最」的學習者之心投身進去,多年來他幾乎反覆演繹同一件行為,泥巴與鏡子並不僅是物質般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反映、潛意識的挖掘。周圍環境如何似乎對阿道的影響不大,較是藉由空間特性進行元素上的減法,至於物件的使用,基本上選擇的是非現成物,但如前述所說,這些物件猶如他多年來行為藝術的「簽名」,一個縫接虛實,穿透時間的精神世界,剎然展開。
創傷的旅行:瓦旦塢瑪的行為展演
連結
瓦旦.塢瑪的行為藝術作品。許斌攝影。
泰雅族水田部落行為藝術家,也是「返身南島」策展人的瓦旦塢瑪(Watan Uma),則展演了一件看似輕鬆寫意,實際上卻傷痕累累的行為。他拖著行李箱涉入溪中,往對岸走,停於逆流處,甩遠塑膠杯(不就平常拿來裝檳榔渣、菸頭的那個杯嗎)與啤酒罐,杯罐流回瓦旦身邊,他像在測試水流速率,或行文本的布局。完後,他走上對岸割下一小株茂盛的樹枝,將其插在水中,以此為界,先甩遠行李箱,流回後陸續甩遠帽子、拖鞋、外套……再一一收入行李箱,直至赤身露體。然後他用繩子綁住行李箱,逆流拖拉往前,最後在河床結束。

這件輕描淡寫又有幽默感的行為,卻召喚出關於遷移的離散敘事;水中的樹枝,行李箱與裸體,逆流的行走,彷彿在說,現代原住民的遷移其實是歷史創傷的旅行,唯一擁有的只有自己血跡斑斑的身體,那是治癒不了的傷痕,裸體是文明剝奪的肉。但遷移既是無法中止的命運,也只能用肉身拖著負傷的印記,前行。負傷即存在。
我與你:劉于仙與摩力.旮禾地的雙人行為展演
連結
劉于仙與摩力.旮禾地的行為藝術作品。許斌攝影。
同為冉而山劇場成員的劉于仙與摩力.旮禾地(Moli Ka'ti),在河床上升火,劉于仙從陶壺中掏出一把又一把泥土,向擺著三盆顏料與一大片畫布的另一端直線延伸,點抹在地上,摩力脫去上衣、外褲,隨她移動的方向翻滾,身上於是烙了一個又一個的泥印,待翻滾至畫布旁,摩力便用身體的不同部位,沾染顏料作畫。

這兩人相識於2012年冉而山劇場舉辦的「升火.祭場.阿搭望--2012原住民『成人』表演藝術研習營」,彼此的非原住民/原住民身分與陶壺/顏料的使用,可說是一種交換,或者關係的建構。摩力的左腿在年輕時便因工殤而截肢,回太巴塱部落後原以理髮為業,後來開始學畫畫,也受到阿道影響,走到台上參與冉而山的演出,不意展開了一條新的人生道路。而戲劇科班畢業,亦為黃蝶南天舞踏團成員的劉于仙,則因2012年冉而山的那場研習營,促使她越來越走入太巴塱部落,走入原本陌生的世界。

因此,這件行為也像是他們展開生命新階段的紀錄。摩力用身體沾染泥印與顏料作畫的過程,經由另一人的陪伴,共同的吟唱,傷痕的記憶消減了,反而從中產生一種自由感、自信感,不僅因為作畫使人感到自由,更是因為兩人在這件雙人行為所形塑出的「我與你」的共同關係。
藝術節結束於眾人燒掉前幾天工作坊的作品。許斌攝影。
這項水田部落策辦,冉而山劇場協作,在太巴塱部落進行的第二屆「返身南島」亞洲行為藝術節。在一週的短期進駐期間,經由文化導覽、交流工作坊、埋鍋造飯、公開講座、放空閒聊等形式,包括約十餘位來自越南、泰國以及台灣各地的行為藝術家,以「部落」為本體,「小團體」為規模,探索在西方之外,亞洲當代身體意識的表現。而在富田橋下展演的這一個下午,即為「返身南島」初步探索的成果。在這裡,藝術家們用行為圖繪的,也許是一張張指出現代性幻覺,部落精神破碎的身體輿圖吧。
吳思鋒
台北人,2007年搬到花蓮後因為演出太少,不得不開始接觸原住民劇場,是一趟從陌生到更陌生的旅程,仍然在路上。現為藝評人、柳春春劇社團長、澳門《劇場.閱讀》副主編。
藝術的活化性- 加拿大國家藝廊Àbadakone合作策展 回列表 「中介」的表演  
瀏覽人次 2427905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