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藝術觀
  • 還在尋找回家之路的《歧路身林》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還在尋找回家之路的《歧路身林》

2020/12/23
文|周伶芝

場景:新竹縣尖石鄉梅花村,過去又稱「Mekarang」,為泰雅族部落,日治時期種植櫻花,國民政府後為抹去日本殖民色彩,改稱梅花山。安靜山谷裡種植柿子與香菇等,入山林裡仍能循著重又發現、被遺忘的獵人古道。古道如指引,提示著一條另類的銜接路徑,過去總是尋訪未來的場域。
圖| 古羅文君 攝影|陳長志
遺忘復又重現的所在,本身便是一道歷史提問。原民部落遭遇遷徙歷史、政治和現代化的衝突,文化混雜和錯置的集體記憶即是部落的文化內涵和張力。今年Pulima藝術節以「mapalak tnbarah 路 折枝」為回返部落策展的概念,連結部落流動的對話能量,便是以六組策展人、六條部落的路線作為折枝的追尋與探問。其中,古羅文君以梅花部落作為踏查基地的《歧路身林》,基本上是一個原住民身份意識覺醒的回家計畫。其羅姓父親是隨國民黨來台的外省人,母系家鄉梅花部落之於出生並定居於臺南的古羅文君,僅有兒時與母親上山的回憶,未曾深入理解,且在成人後,許久未回到部落,與部落有更近一步的交流。不同於一般創作者或策展人以原生部落或地緣上的現居部落,作為明確的家鄉地標,冠上母系的古姓後,古羅文君之於梅花部落是另一種關係,原住民身份認同的重新確認與認識,家鄉意義的重新座標。策展計畫邀請過去以製作身份合作的藝術家,從居住地臺南,共同回到部落,初步透過協作與課程規劃兩個層面,進行第一次的藝術探查。
當代舞蹈如何探問回家歧路
從古羅文君的策展論述裡,我們可以看到她恢弘的企圖:「『當代原住民』的歧路境遇,處在這個時代的斷裂和游離當中,除了延續原來的神話傳統,也正試著創造新的傳說故事。」這段回家之路,起始於她意圖從當代舞蹈的角度切入,對於原住民當代處境之生命圖像的研究。因此,我們要問的是,在此計畫中,策展人如何建構與論述回家的「歧路」方法?與藝術家在部落的踏查與協作中,如何詮釋回家的身體觀?是否能就此回溯的文化實踐,帶出當代藝術創作的回家歧路和精神地圖?

古羅文君的規劃主要分成「舞、影、繪」三個部分:環境舞蹈影片的拍攝,與小學生合作的身體、繪畫和影像拍攝工作坊。七月開始邀請編舞家周書毅,延續其和古羅文君與妹妹羅文瑾所主持的稻草人舞團,在2019臺南藝術節所創作發表的《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之概念,將臺南公園發展的舞蹈肢體,帶到梅花部落的山林裡,進行環境轉換後的肢體編排。舞蹈影像導演黎宇文則與舞團進入山林,透過影像的方式紀錄山林中的舞蹈。九月則邀請來自花東的藝術家葉海地、藝術教育者張雅錦,共同參與小學生的藝術教育體驗工作坊。整體計畫的最終展覽,即是上述內容的成果展現,環境舞蹈影片的前導放映,學童工作坊的實作展示,包括學習影片拍攝、即興創作舞蹈、校園附近的植物採集之拓印,以及和部落婦女交流所產生的織布動作示意。
  • 圖|原文會 攝影|蔡宗昇
  • 圖/原文會 攝影|陳明葳
整體計畫的展現方式,對照策展概念,不免引人疑竇。尤其是關於部落的重新認識、文化實踐和回家歧路的主要概念,在最後的展演中並未有所詮釋,亦無相關的文件紀錄可供依循。我們看到的展演比較是:同一舞作的移地展演錄像,相同的舞蹈肢體邏輯和編排模式,對應不同的地景所做的適應,但未能從中看到舞蹈就部落文化和對應其現實狀態的轉譯與詮釋。學童工作坊的規劃與帶領,則以藝術教育的推廣為主,並未就部落自身的特性重新設計,也未在過程中與學童進行主動與被動角色的不斷移位和辯證,以讓出創作權和共同重新踏查部落的藝術發現。基本上仍是以普遍藝術教育進入校園的推廣角度,和學童分享舞動身體和影像製作的技術基礎。總而言之,從整體策展的表現來看,既無法從中跟隨策展人重回部落後,如何理解部落、尋找當代都市原住民的回家意義,也無法看到整體策展最主要的核心,當代舞蹈身體如何創造回家的歧路。
個人的療癒記憶對原生家鄉的認同生產
就此策展計畫的主題,我們首先要問的便是,對策展人而言,歧路和家的定義為何?就兒時記憶中的部落場景,對照成人多年後再度回到部落,現地調查的理解與脈絡整理為何?倘若要透過舞蹈影像,是否能針對部落地理的重新認識,通過舞蹈身體的詮釋,進而發現部落無論是在產業經濟、生活實踐、歷史脈絡和文化詮釋上,有其地形學上的分佈方法與建構。而以舞蹈錄像的形式,為觀者建構出一條回家之路的感知結構。另外,透過與學童之間的藝術教育工作坊,則需為我們建構出的是何者的觀點,是世代傳承的歷史意識,或孩童感知尺度的重新開發與再發現?倘若只有教導,而無引導、觀察與思辨,缺少和孩子之間的對話,那麼,也無法從孩子的身上和其視角,重新思考梅花村和「家」之間的關係與定義。就筆者有在現場參與觀察的工作坊,孩子們在繪製周邊自然環境時,其實多少都會帶入他們自身的觀察,以及部落裡關於某時某地的記事與描述。例如:某位小女孩原本的家位在瀑布附近,她和好友常放學後於瀑布邊玩耍;然而,因瀑布頂端有人種東西,某次颱風造成瀑布附近土石流,而他們家必須要搬走,瀑布也因而變成危險的禁地。就以上的一件家庭搬遷小史,其實可以進一步挖掘出當地的種植狀況分佈、地景的改變和氣候的影響、家庭因地理環境的連帶轉變、孩子玩耍的地標成為另一個傳說的起點等等。而這些細節的再度發現與描繪,其實正可以幫助策展人進一步調查出部落的某個另類面向,而能多邊紀錄和詮釋,並且也賦予孩子一次發現「歧路」的自主權。但若只侷限於藝術教育推廣的層面,反而偏離了原本策展的計畫方向,丟失了一次召喚與銜接的「回家」之路。
圖|原文會 攝影|陳明葳
再來,我們可進一步探問與期待的是,古羅文君作為一位長期耕耘台灣當代舞蹈創作的製作人,轉為策展工作時,會如何看待當代舞蹈與原住民部落的交互關係?倘若以原舞者於1991年的成立作為原住民表演藝術的當代起點,重新尋回原住民社會內部的身體溯源和展演,以抵抗「山地歌舞」的剝削模式,幾乎是為今日原住民劇場奠定原民意識抬頭的展演模式之可能。而我們又能如何從這一發展脈絡去耙梳表演藝術進入部落的組織和行動方法,從而整理現階段的表演體系和美學。尤以古羅文君的母親所從事的舞蹈教學和海外巡演,呈現出台灣在冷戰時期的「民族」政治概念及文化外交策略面向之一。作為策展人,其近身觀察與對照梅花部落的當代處境,從中如何論述與創作遷徙的樣貌和身體(或說樂舞)系統的影響及轉變。尤其是面對原民文化處處受到束縛,早已凝固為國家治理下的文化樣品,策展人在面對此種處境時,該如何提出「回家」的省思?
如果策展人的工作是設定脈絡、部署藝術的感知空間,引導觀者進入其對藝術計畫的敘事,並從中「治癒」可見性。那麼如葛羅伊斯(Boris Groys)所言,今日的策展經常動用記錄文件的展示,但只指涉藝術或提供藝術計劃的訊息,並非藝術本身;且通過不完整的臨時展覽,未能處理史的問題意識,而僅能述說自己相互矛盾的故事。從這一策展計畫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關於策展人在個人療癒性的記憶重演和接合中,對原生家鄉的認同生產。不過關於策展人在回家之際,對原民身份的探問與思考,部落地理空間的認知與轉譯,尚有許多重要問題待持續挖掘。再度建構回自身的原民身份,是一種現身或一種演繹?在歷史的負擔與論爭的部落領域裡,如何看待其中複雜的糾結?如何在回返和協作的視域裡,找到地方知識的美學轉化和創作上的再詮釋?長久浸淫於平地漢文化的策展人,對於回家的衝突和張力、重返山林部落的提問為何?沒有這些重要的提問、研調和發展,部落在最後展演中,弔詭地消失了。開頭場景中描述的獵人古道,還未成為策展中的歧路方法,我們期待那不只是風景,而是尋訪未來的歷史之路。這是一群人陪伴策展人踏出「回家」的第一步,然而,地方的面目還依舊模糊,這條路的方向未定,起點才正要開始。
圖|原文會 攝影|陳明葳
本文同時刊登於《藝術家》雜誌548期,2021年1月。
周伶芝
策展、藝評、劇場構作、文字工作者等。
我們走出了洞穴 (上) 回列表 差異的圓圈,重複的聚散
瀏覽人次 2447167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