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藝術觀
  • 我們走出了洞穴 (上)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我們走出了洞穴 (上)

「明日部落」藝術生產線
2021/04/28
文|樂諾斯 圖|山腳下雙影工作室 林政億

歷經一年,「明日部落︰太魯閣之殤」開展了,杜逸帆長年跨足新聞攝影與劇場工作,首次投入策展計畫,他拋開紀錄性的思維,以沉浸式的影像敘事提出探問。策展團隊從山的阻隔、政治的宰制、歷史的暴力中看到部落秩序的自我調節,我們身處在這個客體環境也同時反應在我們身體秩序上,解鎖混血身分的矛盾、部落回返的心理障礙、遠祖基因的覺醒,以及在這屆Pulima藝術節的策展機制中,反饋身體秩序的抗衡,如與規範達成協議、建立團隊內部價值的統一。身為團隊成員,我觀察到這次展覽可貴的知識生產過程,無論是在踏查中觀察到的部落生態現象、被山與洞穴阻撓的感官行動,到展覽所營造的觀看方式等,呈現多層次的隔絕感及其隱身的真實。本篇以製作人的觀察角度,初談「明日部落」藝術生產線。
圖|原文會
從爬山談起
2020年6月7日我們上山了,一行人中只有我是海洋民族,團隊中則大多是山林民族或登山健將,對他們而言,爬山就像家常便飯,身體沒有時空切換的適應問題。在那一刻,我清楚了我的身體基因跟山之間不只差了那幾千公尺高,而是阻隔了好幾個世紀的血脈。
 
上山前夕,策展人杜逸帆每每帶著歡快的語氣,跟我討論部落踏查的行程,說要帶著另外5組策展團隊深入中富世村、開座談會理解反亞泥的組織運作,這當中的複雜度,不亞於要製作一個新聞專題了。又興致勃勃地說,行程一定要安排進入太魯閣國家公園,探訪大禮、大同部落,才能真正理解富世部落的生存狀態。我帶著忐忑的心情面對接下來的部落踏查行程,之後因逢颱風延誤,讓三天二夜的踏查行程被迫切割成二次,也讓我們經歷二次截然不同的空間移動。
 
富世村位秀林鄉偏東之北半部,東臨太平洋,轄內範圍含括太魯閣國家公園,是秀林鄉面積最大的村落,村內居民皆以太魯閣族為主(註1)。其中,與杜逸帆策展計畫緊密相關的是玻士岸部落(Bsngan),即富世部落。它是由以前的赫赫斯(Huhus)(大禮部落)、沙卡噹(Skadang)(大同部落)、落支煙(Lowcing)、Ayu(中富世部落)、可樂(Qrgi)等部落集結而成的;當中的大禮、大同,現在都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仍有人居住。
山上與山下部落生存現況的觀察、紀錄與體驗,是這次踏查的重點,即便是位在山下的中富世村,踏查行程仍是陡坡不斷,不難理解百年前的富世村耕地不大,多位處緩坡,耕植不易,又因礦區輸送帶的隔斷,使得原始耕地更為破碎,或蔓生雜草,若再往太魯閣國家公園山區的大禮、大同,不似花東縱谷或海岸地域的耕地平闊,為謀求高收益作物,居民會跨越溪谷到對面的三角錐山摘取蘭花,折返到山下販售。
 
杜逸帆承著個人的新聞專業,踏查行程特別規劃中富世村落與亞泥廠區礦區二個不同的導覽,二種不同的觀點切中新聞平衡的角度。在富世部落邀請反亞泥自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環保聯盟花蓮分會、法律扶助基金會等單位召開座談會,當天晚餐有很多人入席,晚餐後的座談除了策展團隊成員之外,還有研究此議題的學生、民間團體、街坊鄰居等,其中有見習、觀摩或找答案的人,講者從法律、環保、部落立場多方切入,席間所談並無討伐,而是完整還原事件核心;隔天則參觀亞泥礦區、廠區及生態園區,理解採礦及復育的操作模式。
山上與山下二個不同的部落環境帶給自己體能的不適感,喚起我個體的環境慣性。歷史學家阿梅斯托(Felipe Fernández-Armesto)認為人類文明的力量,就在於人與自然的創意關係,這就是所謂「有黏性的環境」。人們重塑地貌,或是建造的環境而把原有的地貌淹沒,拼命要把自己的那種秩序施加在周遭的世界上,有時脫離自然,佯裝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聲稱人類與動物沒有重疊,試圖消滅人的自然屬性,把內在的野蠻人切除,用精緻的衣服和禮儀馴化內在的野人,親山或親海的民族大抵就是如此,對於所處環境早已適應並與周遭事物相依。
 
山間大雨突降,打亂了團隊的腳程,紛紛趕往落腳處,大家烤火取暖烘衣,歷經大同部落的晚間與晨間,遠眺著對面三角錐山,聽著嚮導說起部落遷移史、獵場與獵槍管制,心有所感的杜逸帆期待著找個時間跟著夜間打獵。「明日部落」計畫與山有緊密的關係,策展團隊的腳步自部落踏查開始,就不斷往山上走的行動,包括新城山、立霧山、千里眼山等,自始至終,策展人杜逸帆對於山有很深的執念。對他而言,爬山可以享受與世隔絕的感覺,得以自觀思維,他就是一個爬山的人。
  • 《流浪在他鄉》杜逸帆侃侃談述身為布農族人,對於身處自己部落以及中富世部落的反差感受。
  • 《流浪在他鄉》杜逸帆侃侃談述身為布農族人,對於身處自己部落以及中富世部落的反差感受。
進入洞穴
「哇!我要在這裡表演。」一進入姬望教會的洞穴禮拜堂,杜逸帆就興奮地說著。某日,我跟杜逸帆決定找個時間去看新的展出場地,雖然策展團隊早在年前就選定花蓮松園別館作為展場,但在構思整個展出內容時,仍舊割捨不掉以中富世村為展場的想法,甚至還評估遠赴大同部落辦展的可能。
 
展場空間是決定策展論述很重要的環節,也是進一步推展空間設計、行銷等的關鍵。杜逸帆認為在部落策展可以讓族人更貼近展覽、產生意見回饋,我則認為回到中富世村作為帶狀型展出環境,運用路樹、日據宿舍、緩坡地分別展出作品,作品能自動陳述;或策畫衛星展的結構,以5位受訪者的家為據點,辦理開放工作室的教育推廣活動。不過最終因為太魯閣族文創園區檔期無法配合,以及諸多現實考量,僅以姬望教會的洞穴禮拜堂作為教推場地,主展場仍在松園別館。
 
杜逸帆在最初提案的戲劇演出一項,是以寓言故事陳述環境跟土地的議題。腳本描述一個名為鶴娉的小島,島民平時打獵、捕魚為生,居於有水晶礦的洞穴,某日一個歷經暴風雨生還的船長來到島上,教會島民外來的事物、開採水晶換取他國物資,最終耕地荒廢、礦區廢水毒死魚群、水晶洞穴崩塌,島上原本生活不復存在。然而經過數日在富世村駐村生活後,他則反思個人部落經驗,一改原有戲劇文本,以《流浪在他鄉》侃侃談述身為布農族人,對於身處自己部落以及中富世部落的反差感受。
對於原住民母體文化的復返(returns),杜逸帆的部落經驗投射出這個時代混血原住民身分的迫切與矛盾。在洞穴的獨劇自白,似遙望、呼應著姬望女士的人生轉折。姬望是位非典型太魯族女性,在歷史暴力下,她反應出的身體秩序不同於當時的部落女性,鬆動了傳統價值。從小就決定嫁給漢人的姬望,曾與文面師溝通將她面頰拍刺弄的不明顯,此外年輕時善於做生意賺錢,又曾在日本警察與部落發生衝突之際,走訪各部落頭目勸說和解,在歷經3段婚姻後,拋開傳統規範與信仰,引導部落族人信仰基督教。這處洞穴便是當時姬望為躲避日本警察對西方宗教的破害,帶領族人彌撒的天然教堂。
 
歷史上人類智性的發展常與洞穴活動有關。藝術史印證洞穴壁畫是藝術起源,記載圖像符號語言,也留下藝術活動的痕跡。柏拉圖《共和國》一書裡也提到「洞穴寓言」,說明認識論(epistemology)學理,敘述好智者求真知的歷程。洞穴裡住著人,他們只看過事物的影子,卻以為看到的事物本身。這被引述成「表象」(影子)與「真實」(事物),或是「可見世界」到「可理解世界」(理型世界)的哲學論證,以及,究竟我們認知到的世界是否就代表真實,會不會我們都是洞穴裡的人,其實對真實一無所知,而那群製造影子的人又是誰。
 
我們坐在山洞裡,杜逸帆是那個製造影子的人,看著他在燈光下的晃影,聆聽他關於部落回返的路徑,坦承比起自己的部落,他反而沒有心理障礙,更能融入富世部落的生活。爬山健行、鑽入山洞的行動,負累著反身體勞動的過程,行走過程所產生的身體負擔,深深影響我們的思考,無形中成為策展知識生產的一部分。
展場實景的裝置物件皆取自於當地的部落與自然環境,並呼應原住民永續的生活態度,且減少資源的浪費。
註1︰富世村包括可樂部落(Qrgi);玻士岸部落(Bsngan),另名富世部落;巴哈拉部落(Tnbarah),即民樂部落,是沙卡噹(Skadang)即大同部落、赫赫斯(Huhus)即大禮部落二處族人,後來移居之地。
樂諾斯
在阿美族語中,「樂諾斯」有雜草蔓生之意,藝術行政就像不起眼的小草,但狂風暴雨後依舊存活的,卻是小草,用盡氣力斬草卻仍蔓生的,就是雜草。我們的存在不在於追求完美,而是引發他人追求完美。
我們走出了洞穴 (下) 回列表 還在尋找回家之路的《歧路身林》
瀏覽人次 2446495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