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與省思文化實踐與「藝術」的距離.在路上
2023年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觀察
2023/09/20
文 | 施靜沂
圖 | 原文會/攝影師 Jc Pan
-
《Tnpusu起個圓》游恩恩 Lihan Umaw
-
《變形記–關係的界線》李偉雄
-
《remakat kita 從這裡到那裡》潘靜亞(潘巴奈)
-
《tabin 'inowan 保存期限》羅媛
-
《Pa’icel x Picul x 得力量》蔻兒亭·阿道·冉而山
2023年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初審有16組作品入選,決賽競演於7月15日、16日在牯嶺街小劇場展開。除了游恩恩Lihan Umaw《Tnpusu起個圓》、李偉雄《變形記──關係的界線》、潘靜亞(潘巴奈)《remakat kita 從這裡到那裡》、羅媛《tabin 'inowan 保存期限》及蔻兒亭.阿道.冉而山《Pa’icel x Picul x 得力量》等5組獲獎作品,許多獨樹一幟的作品也獲得觀眾掌聲。
「在路上」:溫馨、療癒與共好之外,難以言喻的迷霧、艱難與痛楚
-
《腳步》奧萊‧吉芙菈芙斯
-
《白浪》邱瑋耀
奧萊.吉芙菈芙的《腳步》主題類似,卻沒那樣「拉扯」。之中,身著黑紗短上衣、黑長褲的兩位男舞者以「武俠、遊獵、砥礪、見招拆招」之風走向未來。當他們以華語、族語交織朗誦「在路上」,搭配TAI身體劇場「腳譜」基底的舞步及劇場空間;那些「出招、防守、默契、過招、移動」的舞步及「在路上」的吟詠也餘韻繞樑,反映當代族人守護山林土地的心念是穿越時空,不被輕易改變。
以「表演」倡議省思:殖民.戰爭歷史VS. 族群.國族.人際關係的界線
此次決賽競演,除以舞蹈、音樂、行為的交織呈現「在路上」的心境與痛楚,也不乏以「表演」探討殖民、戰爭、歷史與人際、族群、國族界線的課題。
邱瑋耀《白浪》以兼具魔性、衝擊、表演性之雙人舞,探究原鄉部落對漢人、外來文化的「浪」進到生活領域,如何應對?他透過作品質問「白浪」:(過去、未來)將什麼帶給部落?族人、「白浪」又從中獲得什麼?得獎作品潘巴奈《remakat kita 從這裡到那裡》則從台灣如何多元共好?的思考出發,運用帆布的「浪」探究「歷史踏查.走路」的意義。
1988年生於臺北,父母為屏東、臺南人。現為臺大臺文所博士生、表演藝術評論臺專案評論人(2020-2022)、編輯及藝文工作者,目前正在籌備一本關於自身學思與生命路徑的散文集《有空冒險》與博論《當代臺灣原住民文學藝術的跨閾辯證與實踐》。盼能在藝術的道路上,多元異質的社會中,找到共同提升與淨.進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