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啟發他人、利他播種的園丁
-專訪瑞典兒童與青少年表演藝術雙年藝術節藝術總監尼可拉斯·馬姆柯納
2022/12/30
文|張欣怡 圖|Niclas Malmcrona
歐陸冬日的午後,筆者與瑞典兒童暨青少年表演藝術雙年藝術節(Bibu - Performing Arts Biennale for Children and Youth,以下簡稱為Bibu藝術節)總經理尼可拉斯·馬姆柯納(Niclas Malmcrona)相約線上,身為資深製作人的他,同時也擔任國際兒童與青少年劇場協會瑞典分會(ASSITEJ-Sweden)的總監超過三十年,談談他一手打造的兒童暨青少年表演藝術交流平台,以及於2022年第八屆藝術節中,他首度推出關注世界原住民專題的系列節目規劃。
在瑞典 看見排灣身影
2022年5月,在瑞典第九大城市的赫爾辛堡(Helsinborg)首度有來自臺灣的表演藝術作品登台,雖是以線上方式演出,但初試啼聲之作仍引起當地觀眾的高度關注。今年Bibu藝術節公開徵件,由五位原住民當代藝術領域的資深從業人員,加上執行長尼可拉斯·馬姆柯納自己,組成共六人的國際決審團。
國際決審團從超過來自世界各地百件作品的收件中,看見來自臺灣排灣族藝術家得陸.鳩浙恩澇(Terudj Tjucenglav)以及他的團隊鳩浙恩澇工作室(Tjucenglav Forum)所創作的舞蹈作品Beyond Sensation。經過決審團激烈的討論,最後這個來自臺灣的作品,與其他五國分別來自挪威、加拿大、南非、澳洲與紐西蘭的表演藝術團隊,從第一階段遴選晉級的二十五件中成功脫穎而出,這六個作品遂成為今年Bibu藝術節向大眾推介的原住民當代表演藝術系列。
Beyond Sensation的前身,為2020年獲得由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主辦的Pulima藝術節所支持發表的舞蹈作品。執行長馬姆柯納說,受疫情影響,得陸.鳩浙恩澇獲選的作品Beyond Sensation,最後無法前往瑞典現場演出。雖然團隊無法親自到場非常可惜,不過藝術家本人很迅速地主動提出折衷辦法後,藝術節也同意這樣的調度,改由藝術家本人前往現場進行演後座談,並且將原本的演出改為三場的90分鐘舞蹈影像形式於現場播映。
透過這樣的分享,還是能突破現實無法旅行的困境,與來自瑞典當地和各地的觀眾交流不因此中斷。藝術家本人和作品各自現身,最後獲得許多現場觀眾的讚賞和提問,尤其大多數的觀眾感到非常興奮而快樂,因為在赫爾辛堡或者瑞典其他地方,不曾看過來自臺灣或其他國家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尼可拉斯回憶起當時現場觀眾熱烈回應的景象,非常興奮地說著。
播種的開始
2006年,國際兒童與青少年劇場協會瑞典分會(ASSITEJ-Sweden)在眾人引領企盼下,於南部大城隆德(Lund)推出了第一屆藝術節,當時獲得許多關注,加上當時社會氛圍的推波助瀾,該藝術節旋即成為瑞典每兩年一次,專為「年輕觀眾」(young audience)以及在兒童與青少年這個領域工作的所有從業人員,所設計的專業交流平台和重要集會點。自2014年起,這個藝術節便落腳於瑞典第九大城市的赫爾辛堡,位於該國西岸遙望丹麥邊境。
談起這個已屆青少年年齡、今年第八屆的Bibu藝術節,馬姆柯納炯炯有神的眼中散發著光芒,微笑著說,創辦的當時並不叫Bibu藝術節,爾後才以Bibu藝術節為名,至今每一屆都會推出12至15檔不同類型的表演藝術節目,其中包含3至5檔來自瑞典以外的國際節目,此外還推出各種不同主題的講座、研討會及工作坊。每每都吸引超過八百多位來自瑞典從事兒童或青少年劇場創作、節目策劃、教育及研究人員等的專業人士參與每兩年一次的國內盛會。
發揮平台影響力 啟發觀眾與從業人員
進一步問到,為什麼一個主要以瑞典國內觀眾為主的兒童與青少年表演藝術節,要策劃、推介來自其他國家的作品和團隊?馬姆柯納說明成立這個藝術節的初衷,是透過節目的策劃和議題設計,讓所有與會的專業藝術觀眾、一般或家庭觀眾,都能夠從參與這個藝術節的過程裡,得到各式各樣的啟發。而當中節目策劃就扮演了重要的一環,從每屆的公開徵件和主題設定,邀請來自國外、非瑞典本地的作品。他強調,就是因為這些外來的作品,自身散發的文化特殊性,以及透過表演藝術的創作和議題的自我表述,能刺激觀眾跳脫慣性,試著用不一樣的視角和觀點,去認識和自己不一樣的文化,進一步理解他者而獲得啟發。
馬姆柯納提到,今年Bibu藝術節別出心裁的策劃,是舉辦國際兒童與青少年劇場協會瑞典分會的「藝術聚會」(Artistic Gathering)。藝術節主辦單位於2019年向該分會提出申請,計畫運用自己既有的藝術節資源作為一個國際型的專業交流平台,不僅可以透過平台所規劃的演出、座談、研討會、工作坊等方式去達成專業交流、經驗共享的目的,更可以將Bibu藝術節介紹給更多的國際專業人士,提高藝術節的國際能見度與評價。然而,整個團隊在申辦期間也遇到疫情,籌備多年後終於登場,也將Bibu藝術節成功推進了新的里程碑。
議題的迫切性 藝術節作為指標
筆者相當好奇每一屆Bibu藝術節的主題是如何設定,馬姆柯納進一步說明其決策主要來自於藝術節董事會的討論,每一屆都會不同,並且會從中延伸出國際專題。過往Bibu藝術節曾做過荷蘭、比利時及德語區等國際專題,多受到觀眾熱烈迴響。馬姆柯納補充說,自己則不在董事會成員內,僅以國際兒童與青少年劇場協會瑞典分會代表身份作爲董事會諮詢之顧問,不具藝術節主題走向的決策權。
今年Bibu藝術節第一次的原住民專題,卻是馬姆柯納自己在2019年向董事會提出的。他說,會提原民主題原因當然不只一個,但主要的考量不外乎是瑞典自己境內就有少數原住民薩米族(Sámi),瑞典也是歐洲境內與挪威、芬蘭唯三個擁有原住民的歐洲國家。而Bibu藝術節至今在節目策劃裡,都有呈現過薩米藝術家的表演藝術作品,但卻不曾以原住民為藝術節的專題過。董事會對於他的提議很感興趣,不過卻擔憂主辦單位自己是否具備足夠的知識和網絡資源,去策劃原民專題,於是董事會向馬姆柯納提出一項要求,就是請他盡可能地去瞭解世界上有哪些地方的原住民表演藝術作品,同樣也是專門給兒童與青少年觀賞的。
馬姆柯納笑說,當他被董事會反問,知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哪些原住民作品是適合給「年輕觀眾」觀賞,當下他真的回答不出來,不過就他多年在世界各地參與會議和網絡的經驗,認為要找到應該不難,就需要動用所有的網絡,還有自己需要盡快做功課。於是,馬姆柯納迅速聯繫上瑞典薩米藝術家埃紗·思馬(Åsa Simma)和澳洲原住民藝術家,同時也是策展人的夥伴賈克伯·波姆(Jacob Boehme),透過波姆的介紹找到了臺灣的原住民文化事業基金會擔任Pulima藝術節的資深製作人江政樺(Alice Chiang)。此外,馬姆柯納勤奮查閱資料之際,也分別找到了來自南非前衛劇場工作者傑佛森·德克寇奇(Jefferson J. Dirks-Korkee)和加拿大資深策展暨製作人丹尼絲·波勒迪克(Denise Bolduc)。最後,馬姆柯納邀請波姆與董事會成員會面,提出有力的研究資料外,並且說明是有可能策劃一個以原住民為主題的Bibu藝術節,也因此與上述提及的各國資深原住民表演藝術劇場工作者,共同組成了本屆專題的國際決審團。
瑞典作為(當代)原住民的家
當然,馬姆柯納說思考以原住民為主題的Bibu藝術節,可能帶著某種程度的自私,不僅希望Bibu藝術節能因此有別於目前瑞典境內主流藝術節,同時向國內以及其他國際上的藝術節,強而有力的提出,需要大家一起對於原住民議題,以及原住民當代表演藝術劇場的關注,更因為瑞典境內居住著薩米族人,所以瑞典作為原住民的家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了。雖然截至目前為止,瑞典官方和薩米族人仍在處理百年以來所累積的各項問題,不過經由劇場作為媒介,去提醒大眾關於薩米族人和原住民的存在及其相關議題,是直接而重要的。
提到這次評審團的組成,主辦單位也特別注意性別和地理區域的平衡(三位女性和三位男性)。馬姆柯納說到,自己代表Bibu藝術節作為國際決審團一員,主要擔任秘書的角色協助行政事務外,也需要提醒決審團成員關於評選標準的要點,以及提供成員們關於Bibu藝術節的目標觀眾背景資料等(如專業觀眾和家庭觀眾的區別,以及作品是否容易被理解等)。
舉例來說,今年總共收到來自全球各地一百多件的作品,其中有包括少數民族和少數語言的作品,而決審團需要判斷的就是這個作品是否在創作過程和表演形式上能稱之為當代劇場,他也補充說明了關於徵件條件上,有註明主要創作者或者共同創作者需為原住民,以及設定的觀眾群是年輕觀眾。因此,晉級到第二輪僅剩25件作品,不過決審間的討論和選擇仍然非常激烈和困難。
問到評選過程最難忘的經驗,馬姆柯納說這兩年的評選過程,受疫情影響,約12場會議都是透過線上進行,即便到今年Bibu藝術節可以實體舉辦,決審團卻仍受到旅行限制,不能親自到場,為此感到惋惜。另外,往往遇到最實際的困難就是在敲時間和進行會議討論的時候,因為各個成員所處的時區皆不同,尤其經常會議時間會是某時區的清晨七點或午夜時間等,這個操作的難處,也是先前確定邀請國際決審團前,沒有料想到的狀況。這時,馬姆柯納秘書角顯得更為重要,不僅要鼓勵大家打起精神,也要敦促大家有效率的討論,做出最終的決定。
提供連結與觀點
Bibu藝術節完成了第一次的原住民專題後,馬姆柯納說自己和整個團隊學到非常多寶貴的經驗,也因此搭建起許多的連結,尤其是認識了臺灣的原住民當代藝術劇場。未來在藝術節裡會不會繼續做原住民專題,馬姆柯納說他目前沒有答案,不過他認為在現有的平台裡,需要持續性的去關注原住民當代藝術劇場創作,尤其透過展演、研討會、工作坊和講座等形式都是很好的途徑,可以想像將來每一屆Bibu藝術節都會有一檔薩米族當代劇場的作品。
至於2024年Bibu藝術節的專題,馬姆柯納透露有可能會關注北歐及波羅的海國家,不過他並非董事會成員,也不清楚何時會有定論,請臺灣的觀眾拭目以待。目前Bibu藝術節已經和瑞典知名的薩米族當代劇團合作多年,同時與藝術節共同營運者-專業表演藝術工作者獨立組織(TEATERCENTRUM)委託該團體製作新作品,並預計於2023年1月前往美國紐約參與美國經紀人年會(APAP, Association of Performing Arts Professionals),向各界推薦這個瑞典薩米族當代雙人舞作品。
馬姆柯納強調,在這次的國際決審團的互動裡,許多的討論都顛覆常見的西方觀點,他非常尊重這些成員們分享的經驗和看法,也提到經常需要拿下「西方眼鏡(觀點)」(western classes)重新思考。不過他也提到其實如果不分原住民和非原住民作品,在觀看這兩類的當代劇場作品的藝術性判斷上應不受影響。他說這次臺灣其實有四個作品非常值得邀請,無奈經費有限,更期待未來能看到更多品質精良的表演藝術創作。
最後,他提到比起其他所謂的國際藝術節,作為觸發點的Bibu藝術節最終還是訴諸瑞典國內的專業人士與一般觀眾。他衷心期待自己的藝術節像漣漪一般,能促動未來許多的「國際藝術節」或具有國際資源的平台,可以投入原住民當代劇場藝術、推動適合兒童與青少年觀看的作品,因爲啟發下一代不僅僅是少數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
公共性-藝術節的多贏模式
筆者在與馬姆柯納的訪談中,他曾提到創辦藝術節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能聚集所有的效益,例如吸引矚目、議題聚焦、經費和贊助來源以及創造觀眾等;而他在瑞典策劃與執行藝術節的多年經驗裡,有三個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藝術性(如議題和節目選擇),二是各項指標的均衡(如國內外的地理區域和性別...等),最後一個要素則是經濟方面的預算收支來源。Bibu藝術節雖然是由民間機構發起,包辦策劃和營運,但每一屆藝術節經費皆受到不同層級的公部門經費挹注,從赫爾辛堡(Helsinborg)市政府、省會到瑞典國家藝術理事會(Swedish Arts Council)不等。以今年為例,也因為瑞典原住民文化政策和藝術節本身的專題策劃,Bibu藝術節也從瑞典國家藝術理事會的特別補助中獲得挹注。
一個小時的訪談裡,筆者對於從零到有、早已超過做十六歲成年禮的Bibu藝術節,除了佩服創辦人的起心動念,以及整個團隊對於瑞典大環境的影響和公部門的支持,盼有朝一日也能有機會躬逢其盛。同時,對照全臺灣各縣市政府行之有年,以節慶和城市行銷為名,瘋辦藝術節的初衷和行為,也不禁感慨,從人民繳納的稅收裡,若自行或者發包廠商去辦理各種消費性、衝政績、流於煙花和形式的業績活動,實際上為所有的市民和該市未來的歷史留下了什麼?抑或是為該市的文化環境帶來了什麼長期效益?在決定辦理藝術節之前,關於政策面和環境永續的影響也許更需要多方評估?
從相對先進的北歐國家回看臺灣,瑞典Bibu藝術節從民間組織出發,訂下藝術節的願景、任務和發展策略,在擁有自主權之下自行規劃辦理,並且取得各種公資源的挹注和合作,這樣的民營公助的藝術節模式,或許值得臺灣民間和公部門借鏡?
在兩造對於公共性和環境共好的一致目標下,勢必可以創造一種多贏的策略,因為最終受益方會回到所有市民和自己身上,如此能在藝術節的定義和規劃上納入永續的思考,為臺灣未來的現在盡最大的努力,為這一代的下一代留下更多無形的資產。
【延伸參考】
•瑞典兒童與青少年表演藝術雙年藝術節 Bibu - Performing Arts Biennale for Children and Youth
https://bibu.se/en/bibu-four-day-performing-arts-biennial
•2022 Bibu藝術節國際決審團名單 International Selection Committee https://bibu.se/en/internationella-radet-2022
•2022 Bibu藝術節-原住民專題系列節目 https://bibu.se/en/programs/term/9?date%5B2022-01-01%5D=2022-01-01
•國際兒童與青少年劇場協會 ASSITEJ -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re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https://www.assitej-international.org/en/
張欣怡
AxE Arts Europa 獨立藝術工作者。從事跨文化溝通20年餘,回返於歐、亞洲間工作,推廣非政府組織間的國際合作及文化交流,以策劃當代舞蹈與馬戲,及提供其國際發展策略諮詢服務為業。現任Aerowaves、CAN亞洲馬戲網絡執委會及蒂摩爾古薪舞集國際聯絡。曾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國際事務組長(2017-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