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 au te taiao, te taiao ko au. I am nature, and nature is me.
我是自然;自然就是我。
一進到《Te Taiao Nature》,首先遇見的就是毛伊(Māui)與他的宣言。透過毛伊的聲音與視角,民眾循序漸進地經驗紐西蘭的自然環境。但毛伊終究只是一個載體,透過這個載體,策展團隊希望用毛利(Māori)的語言、思維,呈現紐西蘭的自然環境;此外,更重要的是用同樣的語言與思維,討論當代的社會問題。若留意展場的設計,不難發現所有的解說都是雙語的,甚至有許多毛利字彙被直接使用在英文文案中。但是要怎麼用毛利語說明全球氣候變遷、物種浩劫、能源危機......等當代的、科學的環境議題?會不會太勉強了?
斐斯表示這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這也是Te Papa的任務。說到底,語言畢竟只是形式,重要的是毛利知識。除了毛利背景與專業的內部館員外,Te Papa長久以來依靠強大、專業的Ngā Manu Atarau(社群)以及Kaihautū(耆老)作為諮詢對象,引導Te Papa上至毛利專業的研究發展;下至館內每天的例行作業與館內文化,並作為機構與毛利民間社群的橋樑。這個工作模式奠基在《Mana taonga原則》上,原則確保了毛利人對其物質、文化的權利,而透過與毛利社群密切連結、合作,博物館被授予解釋權。在這些條件之下,Te Papa當然能夠用毛利語來討論氣候變遷、當代議題,也因此,「Ko au te taiao, te taiao ko au. I am nature, and nature is me.」這個宣言的可貴之處不只在於雙語呈現,而是「我是自然;自然就是我」的精神,即是毛利族與自然萬物共存、共生的體現。斐斯認為策展團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承認自己不是專家,他們非常地需要專業的文化人引導他們將展覽內容落地,透過反覆與毛利社群面對面地溝通,族人將這些概念與現實生活中的經驗、物件結合,這些抽象的概念因而有了面貌。這讓毛伊成了有血有肉的存在,是真正為當代環境議題所苦的人;是你也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