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帶燈的魚筌,引人魚貫而入 替代空間×在地深耕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帶燈的魚筌,引人魚貫而入

替代空間×在地深耕

2016/03/08
文|樂諾斯  圖|巴特虹岸手作坊

巴特虹岸光織屋,座落在花蓮新社台11線的道路旁,屋子內外擺置姿態各異的魚筌,面著廣闊的太平洋,不引魚蝦靠攏,卻是引眾人目光,魚貫而入。

 

擅以竹藤編的杜瓦克‧都耀與纖維藝術家陳淑燕(燕子),二位創作佳侶共同打造的巴特虹岸光織屋,甫自前年底搬遷,如今工作室倚著太平洋,更趨近「巴特虹岸」(Paterongan)的噶瑪蘭族語意「船停泊靠岸的地方」,有萬物休養生息之意。這個靠岸的場域,不僅是杜瓦克歸鄉的據點,也是他倆潛心篤志地方文化的耕地,並逐步形成一替代空間。

 

巴特虹岸不同於替代性空間通常有的一種游離、臨時性的機制角色,它以深耕在地的態度經營著。初蓋光織屋時,杜瓦克與燕子懷抱著一個想法,欲將之打造一個藝術教育推廣的空間,因此工作室剛成立時,舉辦Sanku創作展暨部落分享會,接著,結合噶瑪蘭族阿嬤的香蕉絲編織教學、策劃在地創作展覽,致力整合部落工藝文化交流的平台。藝術家在這樣一個關係裡,可能是一個媒介或生產者,讓工作室形成一個有機的論述空間,藝術的知識生產以及觀念的流通,藉由展覽、教學、部落環境導覽等,創造出更多對話機會。

 

杜瓦克與燕子的媒合媒材裝置,通常涉及在地製作(site production)的過程,置於光織屋的魚筌燈,完全回應了在地知識的技藝與媒材。杜瓦克說,噶瑪蘭族的魚筌稱之為「Sanku」,基本工法為一根烏葉竹上端等分、細剖數條,以黃藤綁定,接著完全靠手感塑形。要讓魚筌能一體成形,不僅考驗著創作者的技術,更重要的是熟稔媒材特性。竹材品質端看季節時令變化,以及材料的處理上,必須經過海水浸泡、日曬、烘烤等繁複工序,再經逐一檢視,才能耐用為材。

 

近年,他倆受邀國內外創作不斷,在地製作的挑戰性更高,不僅牽涉在地知識,還要回應全球知識,以及展覽論述空間。燕子說,此時在地創作關乎二個層面,一是如何將他們的創作媒材與技術,巧妙結合在地媒材;二是甚麼樣的議題得以回應了在地的文化社會狀態。她舉「竹巢樹屋」駐村創作為例,當時為了回應新北市雙溪低碳藝術節,二人進行田調,充分瞭解在地人文、自然素材後,發現上林國小一位警衛大哥多年來熱衷於校園工作,以及對回收物的運用巧思。「我想每個孩童都有一個樹屋夢」燕子說道,當想法確定後,接著邀集在地居民與國小師生共同參與,利用校園內回收木料和修剪下的樹枝幹、在地竹材,在上林國小老榕樹上搭建平台、竹製巢居,樹屋的樹枝完整保存氣根,未來得以繼續生長,與環境共生。

 

魚筌燈與纖維藝術結合而成的大型裝置,在透明的光織屋相映下,更融入於山海天色,其迷人光韻,意外地吸引遊客前來探訪,成為新社的觀光景點,當然這並非藝術家二人的本意。不過,巴特虹岸光織屋逐漸發展出濃厚的地方性格,深耕在地自然素材的實驗創作,與新社部落有著緊密的關係,可盼往後持續藉由展覽教育、實驗在地傳統藝術的各種可能,讓文化知識生產更為多元,豐富台灣當代藝術的面貌。

樂諾斯
在阿美族語中,「樂諾斯」有雜草蔓生之意,藝術行政就像不起眼的小草,但狂風暴雨後依舊存活的,卻是小草,用盡氣力斬草卻仍蔓生的,就是雜草。我們的存在不在於追求完美,而是引發他人追求完美。
禮納里:用藝術鋪往回家的路 回列表 「無限迴復」(Infinite Regress):王綺穗『喚醒—水分子記憶』展
瀏覽人次 2431457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