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轉上久聞的三地門,仍然對當地一路上的熱鬧、店家林立出乎意料。由於與雷斌約訪的時間還沒到,便先佇留三地門鄉文化館一會。在館內瀏覽了一些所謂的排灣三寶:陶壺、琉璃珠、青銅刀,也在戶外瞧見一些像是某項公共藝術計畫所製的裝置展件。
半小時後,聆聽地磨兒部落創作者雷斌的談話,才知道剛才瞧見的有一部分是他參與過的,挾帶公共藝術性質的部落總體營造計畫。那段談話,是從「公共藝術不算創作?」的問句開始的。剛放棄台南應用大學美術研究所學業的雷斌,與許多創作者一樣,必須在現實與理想、創作與生活之間找尋平衡點。
在讀研究所之前,他已周旋、忙碌於家庭、工作室、兼任教職、工程(含公共藝術)之間,有一年營建署將經費撥到許多地方,大作地方(文化)建設,三地門鄉也受惠,且邀他參與規劃。但在這裡面,從經費需求、採購材料到工程執行,許多因素非他所能掌控。他自承做得很灰心,成果弄得一塌糊塗,心中一直惦記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