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紀錄流變的傳統
專訪2018 Pulima藝術節策展人 Nakaw Putun
假設我活了50年,我所見證到文化消失的快速。那我現在要做的事情是認清、找回、創造未來的傳統。
Nakaw Putun,來自Makotaay(花蓮港口部落),一個至今仍堅守著祭典和階級規範的部落。Nakaw這個名字承襲自她的外婆(註1),但和許多90年代出生的原住民一樣,Nakaw出生後是用漢名,父母也已經遷居都市。在便利的現代社會中長大,她的身邊並沒有(或隱藏身分的)原住民朋友,家人只期待小孩能夠順應社會好好生活,當時的她並不瞭解原住民文化和族人的處境。直到16歲加入原舞者成為學生團員,她在「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聲浪裡,懵懂摸索自己身後的文化,也開始回到Makotaay與外公聊天、生活,漸漸的熟悉、適應了部落的氛圍。15年前,她以Nakaw Putun復名。復名之後,她笑說自己常常被誤認為外國人,但也正好得以解釋族名的意義,希望臺灣社會慢慢變成一個友善的環境,非原住民的大眾能夠認識、尊重同一塊土地上的不同族群。
16歲至今,從傳統樂舞舞者到成為藝術行政。Nakaw說自己很幸運,能夠一直從事文化藝術工作又沒餓死。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工作期間接觸了許多優秀的非原住民族藝術作品,讓她心裡萌生了一個更急迫的念頭,她想和原住民藝術家在一起生活、工作、分享原住民族的文化。對她來說,雖然臺灣社會的藝術發展逐漸蓬勃,但直到受訪前,還是遇到有人問她說,臺灣原住民不是只有九族嗎?你們語言真的沒有辦法對話嗎?還有許多認識和溝通的工作要進行,她早已投身策展,開始溝通的旅程。
因為我們是原住民,我們的當代藝術裡面就會有傳統,特色也在這裡。如果要解釋當代藝術,可以念書。
但我們不同,我們是重新論述,因為我們的當代跟傳統是不會脫節的。
從國外回到臺灣,從台北回到花蓮。Nakaw給予自己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思考怎麼做才能跟原住民藝術家在一起。她決定成立Wata這個平台,讓原住民藝術家有展覽空間,同時Wata也販售小件的藝術作品或原創商品。2015秋天,她和16位藝術家討論、策劃了「藝術pakongko」(註2),在Makotaay完成15件現地裝置作品。為了讓部落老人家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們在做什麼「當代藝術」,藝術家們則需要在部落田調,將田調成果轉換為創作,展覽期間,也邀請部落老人家說故事。藝術和文化的傳遞雙向進行,讓「藝術pakongko」成為藝術介入社會的一個良好案例。但更重要的是,「那是一個主體性的建立,和對自己文化再認同、再深入了解的過程。」爾後由Wata承辦了大地藝術節、花東原創生活節,Nakaw已和藝術家建立了夥伴關係,和藝術家們一同觀察、面對、辯證。
2018年,Nakaw接下了Pulima藝術節的策展工作,談到Pulima,Nakaw說自己對這個字充滿敬意,她提及Pulima世家,同時也是藝術前輩的撒古流所詮釋的Pulima意涵,不僅指的是「手藝精湛之人」,更是對創造力、思考力的頌讚(註3)。以Pulima的精神尊榮當代的創作者,也做為藝術節的名稱,Nakaw認為我們是吸取文化精髓的現代人,這個時代的人就應該用當代的態度延續傳統精神,所以她不覺得當代藝術和傳統有矛盾。「我覺得自己在書寫當代、建構主體性。策展這個角色可以傳遞藝術家創作意境,傳遞彼此之間的文化,也透過議題跟大家對話,用對話創造環境。而Pulima藝術節從2012年到現在,其實已經微觀了原住民現代發展的整體脈絡。」創作者是將老人家的教導和自然的崇敬,內化在心裡,透過藝術表現重新轉化詮釋,展現藝術風格或想要傳達的訊息。而策展人是創作者的夥伴,彼此相互理解和對話。在時間的累積中,造就能夠對話的環境。
提到2018 Pulima藝術節的主題micawor(阿美族語:翻土、翻動的意思),Nakaw說是她多年的經驗和觀察,因為環境一直在轉變,這個時代面臨的問題也在改變, Nakaw嚴肅的說,1949到2018之間就已經讓她所認識的傳統,祭儀、音樂、織布文化不斷的消失和改變,那麼下一代應該認識甚麼樣的傳統?這讓她更認清、聚焦自己該努力的事情,藝術節作為平台和橋梁,Nakaw認為不僅僅是完成策劃就好,還要考慮傳統的創新、行銷和國際化。她說:「我們是藝術節,不是傳統藝術節,藝術節要討論現在這個時代發生的事情。我一直在讓大家認識原住民文化藝術,對於不了解的人,我必須要透過不同的平台、好幾次的展覽,讓你們知道我們是什麼。如果還是有人覺得不夠傳統,表示我們的努力一直做得不夠,當我們力量不夠,就會沒辦法讓社會理解。」
困境和轉機同時存在,她必須認清、找回、創造未來的傳統,也需要一步步的穩定、累積能夠共同合作的夥伴。今年Pulima藝術節即將邀請前輩藝術家撒古流、新生代創作者林介文,以及毛利藝術家Lisa Reihana展出,Nakaw認為這能確立Pulima為原住民當代藝術的定位。「撒古流剛獲得國家文藝獎,又是Pulima世家,這是很好的時機可以詮釋原住民藝術面貌。林介文是我可以對話的對象,這個主題下,我有很多時間可以跟她對話,刺激創作火花。Lisa是讓我非常驚艷的藝術家,她的創作形式和內涵,包括如何轉換成藝術展現方式,如何用新的語彙跟大家交流,可以刺激我們的原住民藝術家,呈現方式也會吸引很多觀眾來看,因為她是很棒的創作者。」除此之外,Nakaw今年前往澳洲參與了澳洲表演藝術市集(Australia Performing Arts Market ),也與澳洲明日原住民藝術節洽談了今年的合作,將於2018 Pulima藝術節中策劃澳洲原住民藝術主題週,創造臺灣與國際原住民交流對話的環境。
原住民藝術家對自己的創作很有自信,也希望透過藝術不斷爭取更好的環境。
Pulima link、藝術獎節也是,能夠像雪球一樣愈滾愈大,這些都是在翻動的過程。
翻動是為了改變狀態,而藝術就具有創造和改變的流動本質。「原住民藝術家對自己的創作很有自信,也希望透過藝術不斷爭取更好的環境。Pulima link、藝術獎節也是,能夠像雪球一樣愈滾愈大,這些都是在翻動的過程。」訪問當天,外交部正式發佈了與多明尼加斷交的消息。談及臺灣目前疲軟的外交形勢,Nakaw認為最軟性也最批判的藝術,將能翻轉、開啟臺灣文化外交的新頁。她再次強調「Pulima藝術節能夠成為原住民當代藝術書寫者、與國際間對話的角色」,而對藝術家的推介和培育工作便不能間斷。聽著她說我們這個世代還能做的事,看著她堅定的眼神和熱情,彷彿可以感受到她被賦予的族名,似乎影響也守護著她,在難關之中能夠開朗、勇敢的向未來前行。如同她對自己,也對藝術家的提問,50年前後的自己該做甚麼?答案肯定是開放,但或許更重要的是相信每一個世代,有自己的能力和方式面對傳統,迎向未來。
註1:Nakaw是阿美族創世神話裡,第一個女祖先的名字。阿美族社會裡,為出生孩童命名是家族非常重大的事情。通常子孫會繼承祖父母的名字。出生的孩子如果較多,親友會爭相搶著要把自己的名字賦予給新生兒。通常父母也會因為對這個孩子的期待,選擇適合的親友名字。
註2:「藝術pakongko」是由Nakaw Putun策展,也是文化部「藝術浸潤空間計畫」的活動之一,希望透過藝術行動推廣港口部落的文化與藝術。參與的藝術家有拉黑子,金曲歌手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電影《太陽的孩子》導演勒嘎.舒米、藝術家撒部.噶照、伊祐.噶照、曾秉芳、黃海蒂、了嘎.里外、陳勇昌、陳昭興、陳智傑、舒米.如妮、拉拉.龍女、林易蓉、王力之和王亭婷等人。多數出身港口部落,也有部落媳婦,以及在此定居的創作者。
註3:撒古流曾說過:「一個Pulima角色的人,必須有能力消化當代所發生的事情,透過他的情感去闡述,無論當代的故事如何,都應該誠實呈現。」歷代成為Pulima的人,必須是部落需求的解決者,也必定是生活開創者。這些Pulima經歷了時代的轉變,為了與時俱進,打破家族傳習的體制,啟發了更多的創作者,也讓Pulima精神存活至今。
更多關於Pulima:http://titv.ipcf.org.tw/program-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