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田野調查、文化溝通之後,彥斌說現在回歸創作的他變得好輕鬆。但是,他仍希望持續雕琢原住民劇場概念。
「在處理文化不可創作性的時候,它的片段或是它的內容,我覺得反而是好掌握的,它就是不可創作性。但是我要找到更大的架構是在舞台上讓它呈現對立或是對抗,這個是比較難找的,因為文化不可創作性在那邊的時候,它一定有它的重要性。」
直到2016年,彥斌以與杵音文化藝術團合作的《牆上。痕Mailulay》,貼近faki(阿美語,叔伯之意)和ina(阿美語,母親、無論有無血緣關係的部落阿姨都稱為ina)們的真實人生,也入選當年度台新藝術獎。
《Mataaw浮島》的彥斌以一位創作者耕耘著,到了《牆上。痕Mailulay》,他覺得自己就是部落的小孩,
他感覺到自己必須許下的承諾,所以不停回到部落,聽故事、唱歌、交心。看著媽媽、阿姨、叔公們在台上分享每家每戶的照片,訴說著回憶故事,也是那一刻,他真的感覺到,傳承的意志超過了語言、超過了歌。
面對種種生命、現實,彥斌以一個馬蘭青年、一名演員、一位導演、一位教師,勇敢的演繹出原住民青年的人生,也讓自己的父母、部落接受了活得不一樣的自己。
註:雅美(達悟)族大船下水祭是雅美(達悟)文化中的重要特質之一,與其飛魚季祭儀文化、漁團組織有緊密的關係,為雅美(達悟)文化的核心價值。資料來源詳見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