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態到創造的行動:「真正人系列—蹲站坐臥」(下)
(2020Pulima 藝術節系列陳豪毅之策展觀察)
陳豪毅的父親是一名木匠。天性樂觀,自己成天喜愛嘗試新鮮、新奇的事物,但卻忽略家計艱辛。陳豪毅少年時,父親就過世,由母親茹苦含辛撫育成人。父母如部落的族人一樣,從小鼓勵孩子要當一名職業軍人、警察或教師,以求一份穩定、能溫飽的工作。陳豪毅後來隨著母親與繼父,一直在台東市成長與求學。由於對於藝術的熱愛,先是考上台東師範學院美術系公費生。漸漸地、對於當代藝術產生熾烈地嚮往,所以奮力用功考上台北藝術大學研究所的公費補助。雖然研究所時期曾花好幾年時間,研究當代藝術策展與實作,也曾獲得重要的藝評獎項。策展研究也包括探討目前全球化資本主義與技術進步,如何影響社會底層勞工生活的困境。但最後,他決定畢業後,回台東的偏鄉教小學教書實驗教學。這是社會實踐行動的開始。透過行動,帶來改變。
圖/Pulima藝術節提供
偏鄉的小學,一個班級大約五、六位學生。他在小學教書六年,都是帶領開始叛逆的小五、小六的班級。早期由於校長的支持,他曾陸續邀請國際藝術家,以及原住民當代藝術家到小學駐村,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另方面,是自身族群的認同。他也費心設計課程,採取實驗性的教學,包括對於電腦人工智慧與網際網路的現況介紹。從打字開始教起。後來,包括他去參加教學研討會分享時,他的學生都能夠在雲端即時與他連線互動。而他自己通常在小學四點下課後,就獨自到山上去走,去認識植物。拍攝不認識的植物回來,然後到書上或網路搜尋植物的名稱與特性。雖然後來工作環境改變,六年後,辭去教職。其實在他任教期間,由於他的實驗性教學與部落生活的連結,引起當地耆老的注意,常常聚集到學校觀察他的上課情形。耆老們會去觀察討論陳豪毅如何教小學五、六年級正要開始叛逆的小朋友。耆老在一旁並熱烈討論,從臺北回來的這位高大英挺的年輕教師「是誰家的孩子?」後來當他辭去教職,決定留在部落,做想做的事。部落有位耆老深受他的教學熱情與喜愛上山,並傳遞部落文化所感動,於是說「我要送你一座山」。
「送你一座山」—不只是像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牟斯(Marcel Mauss)所謂的「禮物」,更是揭示土地的意義。送你土地山岳,不是為了一紙契約,而是你要好好保護這座山,可以自由的行走。可取用山上的資源,像是去採木頭、黃藤、竹子、五節芒,以及栽種。同時,耆老也為了讓不親近山的子孫,不能把土地賣掉做開發。耆老「送你一座山」的意義,就像印地安人認為「天空不能買賣」一樣。這不僅是抵抗現代資本主義土地開發的理念,也是重返人與土地的親密關係。在當代的極端氣候全球暖化中,讓人體會到地球不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類不該任意糟蹋消費。同時,人類在資本主義驅使下的「開發」思維模式,例如一窩蜂砍樹種電,以至於加速極端氣候與全球暖化。祖先耆老的智慧則是,友善環境,與自然共生。
陳豪毅「蓋家屋中」。
圖/Pulima藝術節提供
「蓋家屋竟不是最初想像的,只是蓋一棟建築。後來才發現,是人與土地的關係。」陳豪毅說(註11)。他曾經跟隨泰雅族的耆老上山,只有攜帶一把刀與一頂藤編的帽子。藤編的帽子翻過來,將獵物的血與腸子中的分泌物注入,凝固後,藤帽凹面形成防水薄膜,所以在山林中,藤帽神奇地變成盛飯盛湯的用途。一行人疲憊地一回到家屋,便開始生火。木頭引燃燒出的縷縷白煙,繚繞整個家屋,可驅蚊蟲,也可取暖。身體、家屋與文化瞬間連結了起來。在那一刻,氤繚繞的氛圍深深吸引陳豪毅,也點燃他心中的渴望。心中默許,有一天他也要蓋一棟家屋。陳豪毅於是後來開始研究台東麻荖漏僅存的四間阿美族家屋,並復刻其中一棟百年傳統家屋。「蓋家屋」遂成為陳豪毅這次Pulima藝術節展覽前的另一項藝術行動。
有趣的一件事,可以用來思考該是「原初」或是「原始」的意義?他僅用「一把竹尺測量」來復刻家屋,因為傳統工法既沒有留下文件紀錄,也沒有耆老保留技術。所有的事,都要從頭來。連竹尺也是自己動手做的,彷彿是宇宙洪荒的起始。而這蓋家屋的行動,是另一種建築場域的空間詩。麻荖漏背山面海,可上山,也可以眺望一望無際的太平洋。陳豪毅在外公留下來的土地上,蓋家屋的身體行動,除了做儀式祈求祖靈與之同在,也一邊用一隻竹尺仔細測量著傳統家屋的長度、寬度與高度,揣摩著。沒有文獻,所以在復刻時,必須以「尺」測量,以「眼」觀察,以「心」創造。
-
從社群網站號召有意願的朋友(包括這次參展的藝術家)一同蓋家屋。
圖/Pulima藝術節提供
-
從社群網站號召有意願的朋友(包括這次參展的藝術家)一同蓋家屋。
圖/Pulima藝術節提供
參照傳統「換工」(與現代「打工換宿」)的方式,從社群網路號召有意願的朋友(包括這次參展的藝術家)。一群人蓋家屋,陳豪毅現在要花的時間,不似前半年上山採藤、竹子與五節芒的工作,反而較多時候,是指揮與分配的工作。古法打造樑柱的木頭,不用任何一根釘子,而是用卡榫工法。或是,採來的五節芒要烤火除蟲才用,以及用黃藤來固定結構等等。從去年底到今年底,從備料開始,以至於在豔陽下被曬烤。西魯凱的族人認為石板屋傳統家屋,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會因為這家人的故事不同而改變(註12)。而陳豪毅想要完成的是阿美族傳統「會呼吸的房子」,這棟建築將會成為未來的部落教室,承傳藤編與竹編工藝等。
註11。陳豪毅口述。2020.08.01。許瀞月紀錄。
註12『深刻魯凱—博物館在我家』展覽。「家屋不是一層不變」,會因為家庭的故事而有所不同。
「原文出自高雄市立美術館《藝術認證》94期,頁32,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