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日期:114年3月31日
*本季會議由提名觀察人提名自2023年3月至2025年3月完成或展演之作品。
作品名稱
|
作品完成/展演
時間、地點
|
提名理由
|
拉飛.邵馬 Lafin Sawmah
《循路Fawah》 /海浪的聲音那麼大 第一屆台灣國際南島藝術三年展 |
2023.6.17-2023.8.20 台東縣 臺東美術館 2023.10.17-2024.2.18 屏東縣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
從苦楝樹斧鑿而出船體,再到將其擴充至一艘配有船槳的舷外浮桿支架舟,Lafin的造舟行動,除了包含文化與藝術實踐,過程中所觸動的各種關係連結與激盪,以及對自身、他人、族群和環境的思考,皆盡濃縮於眼前的舟體中。此亦反映著原住民族創作者獨特的創作面向,藝術與文化行動往往是一體兩面,因此實用性與功能性,同時也與藝術性交織,而非相互拮抗。
或許,本不該在此刻提名這件作品,因著《循路》還將乘載許多故事與可能,它還在路上,或是在海上。令人感傷的是,創作者生命的嘎然而止,卻又讓它注定是個被迫提前完成的創作。 |
徐智文 Temu Masin 《當我洄向寂靜的你》 /原住民族攝影展複眼觀:部落顯影 |
2024.9.14-12.8 花蓮縣 花蓮文創園區第24棟 |
展場一頭是創作者與家有關的私攝影,以及手工書裡夾藏的各種家人私語,另一頭的投影畫面,則是創作者裸身如靈,在溪水與石縫中移動。 以家為單位,血脈相連的源頭與支流,帶來各種糾結與痛苦,而繼續從家庭的創傷事件回溯,則能窺見在個人選擇之外,更上游處,那因族群身分所帶來的社會長期壓迫。創作者在展間中一靜一動的作品鋪排,令一切不僅止於傷痕敘事,也展現了藝術形式和自然環境,在與私經驗相互交織、對話後,如何產生修補之動能。 如創作者在創作自述中,提及母親為其編織的攝影書衣,生命總是有缺憾,並造成色差,但編織者在變動中的照顧心思,使其成為了一種非預期的美,而這彷彿也是創作者在回訪生命事件時,所不斷試圖抵達的奧秘 |
游恩恩 Lihan Umaw 《Tnpusu起個圓》 /2024Pulima表演新藝站 —《我的身體在尖叫》 |
2024.11.22-11.23 花蓮縣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第24棟 |
觀演時,疼痛與身體感席捲而來。創作者搬動板模所造成的巨大聲響,以及身體不落地,緊抓板模重複堆疊的過程,不斷衝擊著現場觀眾心緒,也令內耗的情緒,擴散予在場者共感。 在創作者手持槌子,敲打一切的行動中,疲勞與痛苦持續積累,經由這些體感,指認出外在的世界與自身。碎裂的板模與石頭,時而像是實存的社會框架,時而像是散落的自己,需要被撿拾呵護,有時又竟能構築成一個臨時的庇護所,並且堆疊上神話的縫隙。 及至最後,創作者開始坦露一切,即使傷痕累累,在演出現場與投影中,無論何處,在眼前,在停車場天台,或溪流邊,皆有著創作者的身影,述說著TA們一直都在。 |
陳安磊 kacaw sukli 《pakelang》 /《路・你所行・為何?》 在路上實驗之一 |
2025.1.18-1.19 宜蘭縣 宜蘭中興文化創意園區 56號建物 |
創作者kacaw sukli曾為棒球運動選手的人生經歷,在作品中被直白地表述出來,肉體的重複操練,探勘出體內錯綜複雜的時間節理。觀眾可以從創作者的生命經驗出發,不斷追問與追溯,從球隊的訓練如何改造青少年的身心,到幾個世代間,因著族群身分,以及為國爭光相纏繞所帶來的集體創傷經驗。 演出最後,kacaw站在高台上,邊唱歌邊氣喘吁吁地和觀眾丟接球,氣氛是歡樂的,令人想起這個演出的名稱「pakelang」。如果規訓的時間仍在體內延展,接下來如何結束與離開?kacaw的演出提供了一些暗示,但仍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