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日期:114年3月31日
*本季會議由提名觀察人提名自2023年3月至2025年3月完成或展演之作品。
作品名稱
|
作品完成/展演
時間、地點
|
提名理由
|
阮原閩 Siyat Moses
《出口Rhngun》 /2024南島國際美術獎 |
2024.10.11-11.3 台東縣 台東美術館 |
《出口Rhngun / Front of Home》作品像是一道通往賽德克歷史、傳說的時空之門,聚焦於性別與身份認同議題的提問。阮原閩以多重影像為主要媒材,作品前方寛大衣裳𠄘載著一對身份及性別模糊的遠祖圖像,交錯的身體羣像似乎在探索著身體的邊界及對多元性別伴侶的古老提問,衣裳後方由繡線縫製而成暗紅色的陰性生殖器,隱涵著賽德克神袐的創世神話傳說。後方牆面上與之呼應的是幾何形狀的銅版顯影組合,像是可將衣裳穿於其上的軀體,其紅色基調的素材有別於古典技法的成像風格,代表當下屬於酷兒自我圖像的另類身體。
整個作品是將性別認同的議題,以酷兒影像與當代身體的辯證關係展開,亦是藉由族群起源的傳說以作為消弭同性戀或酷兒禁忌的試探,而祖靈之眼圖像顯著位置的安排,阮原閩意圖表達在祖靈庇祐下母體文化世界的身份禁忌得以破除,也讓愛與諒解隨之而生。 |
邱雅茹 Aping Ismahasan 《返》 /潮壤相接 |
2024.12.14-2025.4.20 高雄市 高雄美術館 |
Aping生長在那瑪夏南沙魯里,護專畢業後在北部工作,2019 莫拉克風災家園受到重創,返鄉與家人及族人重新出發建立家園,或許是來自醫護背景的專業訓練,她如記錄病房摘要般寫下土地復原的過程,如「經過一處燒墾過不久的小山坡地,土地上冒出了巒大蕨的枝芽,陽光穿透其身,美麗極了!」,從那一刻起巒大蕨成為她創作的素材。 Aping 將具有褐色細密柔毛的巒大蕨,以可回收利用的黑色圍籬塑膠網來編織形塑,將返鄉經歷與家人、族人重建家園的過程及堅辛,藉由叢生與重生的概念,試圖為災後族人所面臨的人、土地與文化存續的問題,像是注入充滿活力的強心針般,表達對生命再生、原民身份認同及部落文化根源的反思。另人印象深刻的是其與部落兒童的集體創作成果中,原來交錯於巒大蕨裝置四週的有機植物種子,破土而出與巒大蕨錯落共存,藝術在此刻具有一種部落重生後的功能、同時也在稚嫩後代的小朋友心中,種下未來部落永續發展的種子。 |
林介文 Labay Eyong 《織山》 /潮壤相接 |
2024.12.14-2025.4.20 高雄市 高雄美術館 |
步入高美館104展間,一幅直竄屋頂的8米高編織作品,巍然像座山,善於使用編織為媒材的藝術家Labay,將不同時期田野觀察,伴隨著當時的大事紀,賦予了不同的顏色,諸如颱風與地震的代表性色彩有所不同等,與三十位織者用編識呈現人、部落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依存關係,最終將50多幅屬於不同時期顏色氛圍的編織,裁剪重新拼貼,於是眼前的「織山」作品是時間堆疊而成,是一座可包容萬物另人震撼的山體。 Labay 說:「編織作為媒材,軟的像水一樣,可以一直擴張很大沒有限制。」,完成的作品讓她覺得滿足踏實,在這藉由部落技藝編山織水的過程中,窺見原住民文化精髓中敬畏大自然珍惜土地資源的底蘊,正如在展覽訪談影片中她所提及裹山的概念是來自包覆新生兒的布巾,Labay用柔軟的編織包裹山的傷痕,同時探索山體背後屬於原民文化本質的東西,一如尚塞之於聖維克多山所解放而出感性的本質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