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日期:113年12月24日
*本季會議由提名觀察人提名自2023年3月至2024年12月完成或展演之作品。
作品名稱
|
作品完成/展演
時間、地點
|
提名理由
|
冉而山劇場
《Kahemekan 花蓮行為藝術展演》 |
2024.7.6-7.7 花蓮縣 太巴塱祭祀廣場 |
相較於過往冉而山劇場的行為藝術活動策畫,這次暫別以個體為單位,改採分組集體創作為路徑,原民與非原民的生命政治重新混雜化,同時也帶出一個潛在的,行為藝術與劇場邊界互涉的課題。這正是這回策畫有意思的地方,當我們不再只能用身分區分誰做的是原民行為藝術而誰不是,集體創作又必然含有藝術家在展演的生成過程中相互影響的性質,那要怎麼探討「原民性」呢?
就此,這一屆的行為藝術策畫並不一定那麼行為藝術,可是卻提供了更多的想像空間與觀看方式。 |
TAI 身體劇場 《毛利亞》 |
2024.7.20 屏東縣 Tjalja’avus 來義部落 |
不知蹤影的神靈何時現身?TAI身體劇場告訴我們的卻是,如果我們不斷追索「消失」,是否更可能形構「現身」的場域?通過表演者動作的重複性,慢慢挑動空間中的消逝,身體和空間形成不斷相互回應的螺旋曲徑,吟唱與石頭敲擊的聲音在部落的當下迴盪。 這些部落裡的移動、舞蹈與聲音,以及每一個表演的所在點,都逐漸喚回一個無形的神聖空間,讓破碎連結破碎。 |
潘巴奈 《remakat kita 從這裡到那裡》 /2024Pulima表演新藝站 —《我的身體在尖叫》 |
2024.11.22-11.23 花蓮縣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第24棟 |
日曆是時間的數字與象徵,也是生命史的外顯記號,用舊式日曆紙取代脫皮的皮膚,沒有比較不痛。紙張做為軟材質,表演者如何在貼身的控制中保持餘裕,同時以「行走」的意志,走回自己的內在經驗,搖晃出那些記憶與歌的殘響,遂成了可觀之處。 表演者踏啊踏,材料(紙張)彷彿化為肉體的延伸,「時間」於是如火般灼燒了起來,律動、節奏及力的收放,本身就是一種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