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日期:114年3月31日
*本季會議由提名觀察人提名自2023年3月至2025年3月完成或展演之作品。
作品名稱
|
作品完成/展演
時間、地點
|
提名理由
|
劉美怡 Kiko Lafang Ciwidian
《misafangcalay》 /2024《Kamaro'an ita我們安居之所》 原住民族裝置藝術展 |
2024.9.1-12.1 新北市 新北捷運環狀線十四張站 |
所有大眾交通道路、運輸系統,必然潛存勞動的痕跡、勞動者的身影,何況是自台北市向新北市延伸的環狀線,設於十四張站的〈misafangcalay〉,和另一件位於新北產業園區站的裝置藝術作品〈Kamaro’an 坐下來的地方〉一樣,都佔用了市民在月台等候的空間,但不同的是,劉美怡不讓市民坐,只能「看」。可是這樣的「不實用」,正指出了總是以「實用」為修辭的大眾交通建設所抑制的生產關係,「使之美麗」於是成了反面的暗示。
|
林介文 Labay Eyong 《織山》 /潮壤相接 |
2024.12.14-2025.4.20 高雄市 高雄美術館 |
此作為「潮壤相接」參展作品之一,從「裹山」開始,林介文持續與織女們發展織布的可能性,在巨型的編織平面上,「裹山」所回應的礦區、週遭傳統領域的山林,漸漸一層一層地與每一刻「當下的時間」共時織入。而這一塊一塊拼起來的布,原來是創作者將原先的成品剪碎、破壞的布料。換句話說,編織也是一個不斷「重造」,抵拒線性敘事的身體路徑。 |
安聖惠、沙桂花 《家與家的距離 》 |
2025.1.19-3.11 台東縣 台東美術館 |
安聖惠的編織裝置與沙桂花的陶壺,交錯地並置,跨越藝術與工藝的學科化藩籬,使展場呈顯一種沉靜悠遠的調性。陶壺的圖騰與紋路、編織的延展與拚接,在差異中共振,同時保有各自的性格,充滿勞作的痕跡。不再讓我們輕率區分何者傳統何者當代,回到創作啟動的問題意識、二人所處的生活世界,鬆動本來的分類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