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現身說
  • 我們還是在打獵,獵的是人的靈魂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我們還是在打獵,獵的是人的靈魂

Dondon Hounwn東冬.侯溫的藝與覡之路
2017/09/15
文|鄒欣寧  圖|東冬.侯溫
東冬邊說邊做出從空中擰下一段什麼的動作,「從祖先那裡『擰』下靈力,讓你能夠了解自然的世界、祖先的世界。讓你現在的眼睛看見所有事情,可以了解所有的奧祕。讓你有能力、有語彙去表達你所看見的世界和奧祕。」
「我想到接下來要做的大創作就很爽,每天都在高潮!」說罷哈哈大笑,笑完深吸口氣,「我會想哭耶,講到這個。過了兩年,我終於想清楚了,關於Smapux,關於我,關於我和這個傳統的連結,為什麼我長這樣,要做這件事……想通後好爽喔,好期待趕快放寒假開始創作」。
 
我們笑他說什麼念研究所以後改當老師,明明講到創作就天天高潮的人。他爆出的尖笑幾乎衝破屋頂,「那你就把題目寫成『天天高潮的創作者』好了!」
 
這時候的Dondon Hounwn東冬.侯溫,倒真符合江湖盛傳的形象了。早在這場訪問前兩年,就聽聞這位Truku太魯閣族藝術家的大名,東冬東冬,打鼓似響亮,本尊也光彩奪目得很,一年前初次在TAI身體劇場的工寮見他,一身和服外褂踩著木屐咖啦咖啦,幾個年輕人尾隨身後,竟有幾分大哥的味道,不過,這位大哥有微微的脂粉香,妝扮過的臉龐在漸暗的天色中格外白亮。
 
也因此,這天在銅門部落乍見一臉素淨、帶著粗框眼鏡的東冬時,我忍不住脫口:「第一次看見你素顏耶!」他聽了從容笑笑,很快和我們談起回到部落這些年,他如何在過往光鮮的藝術家單人外掛上,套穿另一件可裹罩更多人的大袍子,袍上有名為「Elug兒路」的藝術創作群體,也有東冬承襲自傳統的新身分Smapux。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責任大了,承擔重了,質疑也多了,對於接下來要走的路,他了然篤定:「只要用當代身體、當代形式走回古老的道路,我們就會去學習」。
 
走回古老道途,因為數百年前從西部踏上未知、一路東遷的祖先們「還活在我們裡面,只是變成不同的形式。我們還是打獵,只是獵的是人的靈魂,用作品,而不是真正的殺戮」。
返回部落,以藝文行動縫補族群傷痕
往銅門部落深處前進,「兒路創作藝術工寮」位在一處溪流上方,木作隔出了上層瞭望臺和底下的工作空間,延伸出去還有個小平台,未來將是兒路的戶外舞台。
 
工寮裡,兩個年輕人正在削黃藤,準備即將在東華大學展出的作品。他們不全是太魯閣族,卻都自發前來銅門與東冬在一起。2014年,東冬在教育部和台灣科技大學原住民中心合作的一項專案中,帶領來自北部各大學院校的原住民族學生,從樂器製作、演奏、編曲等逐步學藝。案子結束後,一群學生把火車當公車坐,追隨他至花蓮繼續學習,「我後來想,以前都一個人創作,這群年輕人很有心,很像我以前,剛好日本有藝術節邀演,我就帶他們一起去,兒路因此正式成軍」。
 
為了帶一群人上路,申請補助、募款,自己收入也大半投入,經濟壓力始終存在,但培育年輕世代的熱情未被澆熄,東冬甚至重返校園在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攻讀碩士,從帶領部落大學生創作的經驗,他意識到自己有教育者的特質,若能到大學授課,或可為重理論的學院帶來更多實務經驗,這樣一來,「也許能讓後面想了解原住民藝術的人走得快一點」。
 
他不諱言取得教職也因考慮有份穩定收入。事實上,現階段的他不只在意個人經濟安定,兒路在銅門部落長期調查、舉辦工坊、策劃展演結合部落旅遊,最終是為發展部落經濟。「做藝術的人講這個很奇怪,但我就是想讓部落賺錢」,他分析,銅門自然資源豐富、家族傳統工藝強、離花蓮市區不遠,若能串連族人、為傳統工藝帶入當代創新思維,「應該可以養活部落」。
 
這個願景讓我想起去年到都蘭參加的「阿米斯音樂節」,同樣由部落文化明星領頭(都蘭是Suming舒米恩),藉由藝術節慶、市集、工坊為部落帶來觀光營收,都蘭的例子可說相當成功。聽我提到阿米斯,東冬露出苦笑,「我們這邊比都蘭困難,因為部落民族性很不同……」
 
原來,不同於年齡階層嚴謹、社群緊密的都蘭部落,銅門部落的Truku族人並非自然形成的聚落,百年前日本人硬將十多個Truku家族集結到銅門,讓性格獨立不屈的族人至今仍陷於因殖民和戰爭撕裂的精神傷痕。
 
因此,藉由長期田調、展演、出版等方式讓人看見銅門每一家族的歷史與現況,對東冬來說是縫補部落裂痕的重要方式,但阿米斯的成功確實讓他在申請補助時遭遇各種質疑,「你們怎麼不弄藝術節?你們讓部落賺多少錢?」他甚至曾被評審問:「你為什麼要把投影機帶進部落?」
 
「為了拿到資源,我也不能太情緒化,要好好解釋我們一百年來的變化是什麼。部落也會現代化,我爸也會拿手機,原住民早就現代化了,不是漢化,是現代化。所以你說,為什麼原住民不能用投影?」他手一攤,「這就是文化差異。他們把原住民放在同一位置,不知道族群跟族群、部落跟部落的差異」,那些來自資源分配者的荒謬提問,「對我來說,是不知民間疾苦」。
擰那條曾經斷掉的線,把它傳承下去
這頭積極入世地應對部落內外各種現實情境,東冬這兩年的另一身分,聽來卻出世的不得了。不過,出世入世的說法未免太漢人、太儒家了,對一名Smapux來說,一切存有都是自然而然地俱在,哪怕「你家有土石流,也是自然的」。
 
東冬不認同「巫」這個可能帶來貶意的譯詞,即便要譯,指稱男性的「覡」也比巫合適。曾祖母曾是日治時期記錄在冊、靈力高強的Smapux,血脈的隱隱傳承,加上幾年前認識的崇德部落Smapux在夢境指示下要求東冬入門接受師承,東冬在2016年初正式「接靈」,以行動實踐Smapux的意涵——進行傳統醫療儀式、展現醫療靈力,同時也是『藥的生命』的具現者。
 
「接靈的意思,是下界的凡人和上界的靈連結在一起」,東冬信手拈來和我們解釋了幾種Smapux行的儀式和祭詞,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古老族語Pangan phrling所指稱的儀式:
 
「它是向祖先靈力祈求」,東冬邊說邊做出從空中擰下一段什麼的動作,「從祖先那裡『擰』下靈力,讓你能夠了解自然的世界、祖先的世界。
                                                                                                   
讓你現在的眼睛看見所有事情,可以了解所有的奧祕。
 
讓你有能力、有語彙去表達你所看見的世界和奧祕。」

 
一如其他部落,銅門和Truku族沒有「藝術家」這詞。東冬找到的另一個詞,Seejiq mpseeusa,可泛指「發明新技術、讓技術提昇、或是可以用語言精準表達這件事的人」,但更直接的意思,是「指引方向的人」。
 
無論是過去獨善其身的藝術家,到今天與部落共生同在的Smapux,他的實踐和找路,是為了「擰那條曾經斷掉的線,把它傳承下去」。東冬說,織布和藤編最後完成的都是一個圓,就像「我們往前走,但其實是走在同一個方向。那是原始的契約,只是你有沒有感受到那樣的力量在我們的生命裡」。
 
「祖先的當代就是我們的傳統。在傳統精神中,藝術就是不斷創造,不會死守在某個形式裡。當你具足各種條件,了解傳統的意涵,也能按照這方式實踐,那不管你的妝多濃、不管穿不穿族服、不管有沒有名字,就一直是Truku族人」。
 
明明一臉素淨毫無妝容,說著這句話的東冬,在暗沉沉的黑夜裡,還是透著微光。
 
「我想用創作和實踐的事情讓人看到,Gaya不是詛咒,Gaya也不是巫術,Gaya是幫我們找到真正的快樂和自由。我希望自己能表達、活出儀式裡的意念,回到祖先傳承的意志和精神裡,那個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創造」。
鄒欣寧
文字勞工,喜歡動物、植物,正在重建自然與自己的親密關係。不善喝酒,山林經驗低落,最近努力改善以上能力。
無法複製的錯誤,也很美 回列表 織布的男人 Watan Tusi 瓦旦.督喜
瀏覽人次 2428539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