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現身說
  • 無法複製的錯誤,也很美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無法複製的錯誤,也很美

Eleng Luluan安聖惠編織生命的一年
2018/01/15
文|張慧慧  圖|鄒欣寧、原文會

在你讀這篇文章前……
2017年,安聖惠遷居至都蘭的鐵皮工作室位於糖廠對面的草原中央,那是個混亂迷人卻赤裸的房間,沒有隱蔽處的全景結構,可以一眼望進藝術家創造的宇宙。但作為這混亂宇宙的造物主,她逐漸感覺自己被過去一手打造的世界吞沒了……
安聖惠作品《交互想像的一種連結》。鄒欣寧攝影。
「我需要把它們收好,把門關上,不然會瘋掉。」安聖惠在台東縣原住民族創意產業聚落短暫駐村的乾淨潔白如實驗室的狹小工作室裡,有一面牆裝置著無表情的系統櫃,整齊收納著她進行中的「年祭計畫」使用的線材,她預計編織365條長型織物,安聖惠說,「祭」有多重含意,是季節、祭典、紀錄,她的傷心、愉快、憂鬱、憤怒、徬徨,生命的每時每刻都將成為織錦。
 
這面尋常可見的傢俱,鮮少在藝術家因不斷遷移而顯得混亂的居所中出現,她愉快地一把關上櫃門,安適倚著落地窗抽著她今天的第N支菸,「我真愛這個櫃子。我不能一直打開它,看見就會一直想,沒完沒了,逼得人發狂」。
 
在28歲從事藝術創作之前,安聖惠是花藝師,除了自然的質材,她拾荒般從長期撿拾各種物件的習慣疊床架屋進行創作。每時每刻,她的知覺場充斥了各種轉瞬即逝的映像、聲響、觸覺記憶,材料總是嘈嘈切切地對她訴說自己應該要長成的樣貌,她無可迴避地長期與之袒露相對,那創作慾望所驅使的過去與未來不斷延展,有時膨脹地太過沉重激烈,長期擠壓著她,「那我自己呢?我不知道我在哪裡」。
 
這位生於屏東舊好茶魯凱族頭目家庭,帶著貴族Eleng(峨冷)之名的藝術家,最初是因為天災,後來則是部族壓力、自我追尋的內在動力,讓遷徙成為生命的常態。三十歲前 ,她曾有一整年以廂型車為家,朋友心疼她過得刻苦簡陋,但當時與金樽海灘的意識部落、都蘭糖廠藝術家群體相遇的經驗,讓她在原鄉屏東與台東兩地拉扯,「移動使我的心平靜,兩邊的世界都好擁擠,不知道該待在哪一邊的時候,不如在路上」。
安聖惠都蘭工作室。鄒欣寧攝。
但她沒想到的是,這一在路上,卻是數十年的飄泊,朋友曾玩笑地問她「怎麼到哪裡都在蓋房子」,她才驚覺自己近乎著魔地蓋了一系列以漂流木打造的大型戶外裝置《鄉愁》(2002)、《大地兒女》(2007)等如家屋,在各地遊牧般地蓋工作室,「一直蓋,但然後呢?想到這裡心很酸,好複雜。我五十歲了,人生走到這個階段,我該把自己落在哪裡?我寧可把我的生命放在創作,不要再移動了」。
 
「家屋」在魯凱族語中是「靈魂的懸掛之處」,不斷遷移的藝術家終於決定了落腳處。
 
2017年,安聖惠遷居至都蘭的鐵皮工作室位於糖廠對面的草原中央,那是個混亂迷人卻赤裸的房間,沒有隱蔽處的全景結構,可以一眼望進藝術家創造的宇宙。入口處疊著《刻在靈魂的地圖》(2017)的稻草堆,漂流木環繞門前的小樹,屋內北邊疊著《交互想像的一種連結》(2017)的水果籃,東邊懸掛由椰子纖維串成無數個圓,因長期巡展而破破爛爛的《被遺忘的時間》(2010),屋頂攀附著紅紫色帽型織物,各種材料堆放角落,幾隻在屋內亂竄的小貓,靈活的爪子一勾一跳,不愁沒有立足點地越上了斜靠牆角包裹著泡綿的大幅畫布。
 
只有臥房懸著布簾隱蔽在角落,「我的世界太混亂了」,偶有朋友到訪借宿,她不得已開放了臥房,還事先給友人打強心針,「你就當沒看到吧!」但作為這混亂宇宙的造物主,她沒辦法不看,情感堆疊,想法蔓延,她感覺自己被過去一手打造的世界吞沒了,「我活在自己創造的憂慮之中。」
 
靈魂找到了居所,卻依舊浮動。
 
這年對安聖惠來說,是艱困的一年。她花光了積蓄,才把原本沒有窗,沒有門,只有天花板的鐵皮屋整得像個家,「人、東西都好裸露,我的東西日曬雨淋,很多都壞了,要重新整理自己,非常耗。」不只物品損耗,她身體也亮起紅燈,脊椎壓迫神經,「我搞垮了自己的身體,過去輕而易舉的事情,現在變得好難,很脆弱,覺得自己隨時要斷掉」安聖惠說,某天她獨自搬糾結的鐵條,沒由來的情緒使她暴烈地移動它們,「我突然覺得很舒暢,這才使我發現原來我長年都是用這種暴力的方式對待自己的身體。那天晚上我動彈不得。」
 
壓力除了來自內在,同時也因外部侵逼。這年因傳統領域劃設辦法爭議,由巴奈、那布和馬躍.比吼三人組成的「原轉小教室」先是紮營凱道,後遷至228公園至今。原轉小教室夥伴們露宿街頭,埋鍋造飯,舉辦講堂、教學,同時也有藝術家進駐創作,凝聚共識為「凱道部落」。
 
安聖惠回憶,「當時做的裝置不斷被拆,每天都像行屍走肉,直到最後一次的藝術行動,巴奈的朋友送了巧拼,我馬上聯想到石板屋。我終於找到出口了。」《凱道部落石板屋帳篷》(2017)為夥伴們造家,也為自己長年遊蕩的靈魂訂了錨,「我看著他們,想那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人的身體與靈魂可以如此裸露在公共空間中,把最舒適的自己都放下了,如此的曝露,我好心疼。」
安聖惠於PULIMA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原文會
自凱道返回東部後,她以蔬果網、塑膠籃創作了《交互想像的一種連結》,巨型卻輕量,充滿穿透感的空間,有別於前作《消失前的最後嘆息》(2016)回望八八風災後,以黑色彈性繩速寫家鄉失速墜落的厚重的巨型雕塑,「過去不斷移動,直到定居都蘭,我才能去面對。這幾年轉型正義,都是很重的,但我得找到讓我活下去的意義。籃子可以裝好多東西,就像我生命的狀態,但它很輕。從巧拼到水果籃,救贖了我。」
 
如今她著魔於編織日常的每個片刻,「這是我生命中的過度儀式。」2018的第一天,她結合彈性與沒有彈性的材質,勾織出一條細長卻緊繃、鬆散狀態交織,長出無法預期的立體波浪,「生命每時每刻都如此珍貴,像萬物都甦醒了,看見自己的當下,澎湃、低潮,也能享受專注其中,它開啟了過去因太專注而封閉的自我,現在依然要面對糾結的現實,但每天都好開心。」
 
「織布是非常嚴謹的技術,充滿秩序,不可以有錯誤。但我特愛這種錯誤,無法被複製,這個痕跡好美,織布時的情緒都很自然地流露,此時此刻的浮動、心情的凝結,我喜歡這些錯誤,這些是被允許的,有時候漏了針,也讓我覺得在這裡是如此完美。」
 
曾有一位藝術家指著沒收好的織線、異材質的增生,問她為何保留了作品中「多餘的東西」,「幹嘛不好好地織一條布呢?」他問。安聖惠愛戀地摸著蔓延的織線,想起了童年舊好茶森林中蔓生的寄生植物,生命蓬勃的擴張,「我不要這麼乖,這是我享受迷路、徘徊的狀態。」
 
女藝術家有了自己的房間,有了可關上門的櫃子,獨處時的世界安靜了,開始學習與錯誤共處,與現實共生,但仍會想起童年時一再出現的夢。在夢裡,她攀著藤蔓,爬著山,穿過海,越過懸崖,正要跨越去另一個地方。
張慧慧
台北人,文字工作者,大學念中文,研究所觸及視覺藝術,職場則投身表演藝術領域,覺得文學、藝術最終都得回到自己。閩南、客家混血,但童年時常被陌生人指證歷歷擁有原住民血統,或許長在這片島嶼上的我們或多或少都是來歷不明的雜種。
把陶壺打碎以後—— 回列表 我們還是在打獵,獵的是人的靈魂
瀏覽人次 2427981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