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藝術觀
  • 「中介」的表演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中介」的表演
 

2022/09/02
文|吳思鋒 圖|原文會

雖然「Pulima表演新藝站」的三部作品各自獨立,可就因為它的分散,我們更能直觀地捕捉作品之間潛在的共通性,進而發現後台的創作意識及其文化投影。相較於議題、新興美學、歷史取向的原民劇場作品(如酷兒、殖民-壓迫的典型敘事等),這三部作品更試圖通過對於中介物的操演乃至中介本身,探入比認同與族群化的身分政治更早之前,以隱匿或刻意的破碎,從經驗出發,野出一條現身的路徑。理想上,這裡的原民性回返本體的位置,不以肯認身分與族群為先驗基礎,自然、現代、內在性及斷裂這幾組在原民藝術場域中並不使人陌生的詞語,通過展演重新裝配。
2021Pulima表演新藝站委託創作《Calay絲線》
其中,潘靜亞的《Calay絲線》最促發思考。於演出中段,米糠灑落之後與之前,分為兩種表演策略;前半段運用呼吸、輕踩、搖擺,腹懷陶甕,服裝黑中帶紅。神話、祭儀與山林,不再是暫忘的他者或尋根的迴返,而是存於內在經驗的伏流,等待自我勾動。尤其服裝上的紅,讓人想起瓦旦.督喜創作《深林》(2019)時所說的「土地是血」:「山林的黑不只有一種,許多聲音竄起驚動所有的毛細孔。行走在山林的瞬息萬變中,身心靈發展出許多抗衡、融入、適應的生存姿態。人哪!光,是山林的時間,風,是無數的靈,土地是血。彎著腰爬山,土壤的紅與我們的呼吸連在一起。生命在循環過程中落入泥土,人就不只是人,而是進入大自然循環中一個環節。」(見〈創作者的話〉,《深林》節目單,2019)
 
一首童謠《Atomo》被她唱得毫不連貫,就像牙牙學語的孩童,在學會語言之前先習慣跟著唱,另一方面,藉此延遲敘事的建立。因為原民劇場慣常的敘事學,總讓我們容易走向起源論的圖式,最糟的情形便是,彷彿一切從未現代過。《Calay絲線》則反向通過破碎、延遲,給出了一個否定。否定並非對存在的拒絕,而是延展存在意識的節點。
 
米糠將即灑落為一座小丘之前,陶甕離身(母體的脫離),表演者獨舞,抽搐的晃動,動作邏輯充滿了回來再出去的反復性,不斷來回於內與外之間,攪出多重時間的渦漩。原民文化身體在此時刻僅依稀可辨,而存於一個更廣大的混雜身體(關涉表演者本身經受過駁雜的表演技藝、如何延展出深度的時間-身體,以及克服原民性的刻板陷阱)的包覆裡,巴奈.母路在其著作《阿美族祭儀中的聲影》曾歸納,祭師在祭儀中的cikay(舞;動),「是因為神靈給予的Calay才發生的。擁有Calay才有cikay的可能,所有的cikay都歸於神靈的存在而產生。」表演者反復性的「內-外」作動則生產著「牽引」的張力,顯影「中介物」本身的流動感,回到祭儀之前,原初的靈動。
2021Pulima表演新藝站委託創作《Calay絲線》
直至米糠灑落如丘,她的肢體外放、歡快且輕盈,忽然間把《Atomo》唱得連續而完整,彷彿在說,我們必須擁有孩童的眼光、土地的觸感,才能從耆老的身上學會唱童謠的秘密,成而為人。米糠是農作之物、陶壺的製作物,也是神話之物。但終末,敘事通過對比所產生的連續性再一次受到破壞;表演者走離中央,然後回望,方才的明亮瞬間因燈暗變成一地荒漠,廢墟般的意象瞬時產製逆向的時間視線,把神話與土地望成當代的陰影。
 
神話倘若被視為原民心靈自然史的一部分,將其陰影化未必反映匱缺或遺忘,也可以是對慣於固化各式「身分」以行分界治理的現代國家體制的反抗,因為不論從封建的前現代到民主的現代國家政權,權力者皆需編造不同的神話合理化自身的治理正當性。回望與逆向,遂投射了一道脫逸現代政治神話界域的軌跡。
  • 2021Pulima表演新藝站委託創作《Padan搖擺人》
  • 2021Pulima表演新藝站委託創作《Padan搖擺人》
相較於《Calay絲線》將Calay意念化的表演策略,邱瑋耀的《Padan搖擺人》選擇的中介物為布農族祭祀植物「五節芒」。但在踩入栽有芒草的鋼盆之前,平舖的沙地與機械拉升的帆布先給出了矛盾的動力源,使舞者(即創作者本人)用低滑、搖擺的肢體在這個局部之上逐漸賦予自身非人化的形象。再將栽有芒草的鋼盆由左上舞台往中央拉,伴隨電音與歌謠的混組,人和芒草、鋼盆裡的土,抽搐且痙攣地進行同一化的自我縫接。
 
舞者沉浸於暗色調所壓重,與土地服貼的時間感,在動靜之間,調節自身與植物、當下劇場的韻律,進而產製「自然的神聖」,同時以此做為身體的驅動力,彼此形成纏繞的關係。可擴散範圍雖小,卻不失為早期創作的嘗試。
  • 2021Pulima表演新藝站委託創作《Karawakan鋤穢.譜新》
  • 2021Pulima表演新藝站委託創作《Karawakan鋤穢.譜新》
林源祥的《Karawakan鋤穢.譜新》則從音樂創作出發,其中介物為卑南族祭儀樂器「銅磬(tawlriyulr)」,也是唯一具現「現代」的作品,譬如瑪籟.瑪卡卡如萬創作的那座約莫三層樓高,用不同生活、勞動器物組裝,猶如現代之樹的舞台裝置,抑或藉由部落農忙身體和都會白領階層的對比,表達都市與科技帶來的進步的憂鬱等。身為Tai身體劇場團員的他,亦運用團內經年發展的腳譜,和其他表演者,跳出似乎每個人都在想辦法前進(或回去)的,前前後後的腳步,當歌唱得越多,話講得越完整,回去的趨力便越強。
 
無論芒草、銅磬或絲線,無一不含繁複的文化圖景,而回來再出去、抽搐、痙攣及前前後後的身體樣態,皆帶著不固著的性質,共時地倒映了我們在現代性時間裡,破碎且不穩定的身體風景。
【觀看場次】
創作者:邱瑋耀、林源祥、潘靜亞
演出場次:2022/5/20  19:30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第20屆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誤打誤撞闖入的小劇場工作者,現居東部。澳門《劇場.閱讀》副主編、劇評人。主編《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畫冊(2016)、窮劇場《窮有所本》(2017-)、(與鄭尹真)《親密:高俊耀劇作選》(2019)、差事劇團(與李哲宇)《身體唱議》(2021-)。
在溪與橋之間 測量當下和歷史之距 回列表 吹動市場的風從哪裡來?
瀏覽人次 2428506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