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站坐臥一展,呈現的是原民生命姿態的直觀,是人在自然、人群之間行動軌跡的美感。然而這種種姿勢也意味著不同處境,展現新生命也顯露出困境。「真正的人」則是復返省思,去突刺出對人的新定義,以及創造新的認同形式,概念上則以動作呈現對傳統的復歸,同時賦予創新、顛倒與實驗。透過藝術家創造新的文本空間,感受成為人的過渡儀式。
藝術家作品介紹
循路(Fawah)
類型:雕塑
地點:三間屋創新實驗聚落
這不是回想,而是一種推想,想像南島民族在遷徙的過程中,如何乘風破浪來到台灣,阿美族獨木舟的技藝未曾傳承下來,藝術家以直覺的慾望去劈造一艘阿美族的舟,將身體當作牽連族群過去與未來的一條航道;一把斧頭、一把刀將乘載祖先的智慧與精神。獨木舟的最初是來自何方?當代又如何航向過去,他在造船的過程中,手持刀具以不同的姿態和船體對話。
藝術家:Lafin Sawmah
來自長濱長光部落的阿美族青年與新銳藝術家。Lafin與同為藝術家的太太葉海地,一起於2019年創立了自己的藝術場館:三間屋創新實驗聚落。除了小巧精緻且創意無窮的漂流木家具與雕塑之外,Lafin也跨足大型的地景裝置藝術創作,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創作,能使大家開始嘗試思索藝術本質的探究過程,並將古老的智慧精神繼續傳承。
她可能來至__社?
類型:雙投影錄像
地點: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
身為酷兒(Queer)藝術家,她將自身認同投射到泰雅族口傳的故事「女人社」(女人僅坐在某顆石頭上吹風即可受孕);再跳轉到另一故事,日據時期日本人送給部分泰雅族人「黃銅鍋」。小說般的敘釋與歷史事件結合,再次交叉探討了藝術家在不同層面的身份認同與尋根的期望,在創作中試圖與自己 sbalay ,而在成為真正的「人」之前 ,要懂得 sbalay(和解 )自己的過去,而她先與自己 sbalay作為開始。
藝術家:林安琪 Ciwas
她是一位泰雅族藝術家,卻在不同的身體處境裡穿梭與徘徊,他於加拿大學習回過後,開始嘗試用不同方式尋找與祖靈世界觀的連結。在不同時期的審思中,她時常找尋簡練的文字和圖像來轉意複雜的概念,並穿插不同程度的語言、環境、社會規範與身份認同等議題。
Formosa indigenous technology with open fire recipe
類型:單頻道錄像
地點: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
這是個初始的多集數影像計畫,主要拍攝「原住民傳統技術」與「網路傳播原始技術」的綜合實驗。透過與原民族人共同合作,從「採集」、「狩獵」、「煮食」來混合多樣來源的技術。藝術家的影像當中沒有任何解說性文字,純粹是一種攝取觀眾腦內因子的影像實驗,觀眾可作為技術學習者,或對其內容產生舒壓感,原民身體的動作,給予了當代文明社會繁雜爆炸的一種逃逸的愉悅。
藝術家:吳思嶔 Wu Sih Chin
生於臺灣臺南。作品多以雕塑為創作主軸,將自身經驗中的人事物作為取樣對象,製作出強調過程與敘事性的雕塑物件。他於2013年赴澳洲生活,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差異與生活經驗影響了吳思嶔的創作路徑,近期作品開始轉向描繪人、動物與自然之間的詮釋方法與當下處境,2018創作的作品『名字嗎?我有很多個』,以AR技術再造矮黑人的虛擬型態,探討了在文獻與虛擬、現實與傳說之間的過度樣貌。
一圓復始
類型:攝影裝置
地點:三間屋創新實驗聚落
藝術家將攝影的圖面朝向圓圈裝置的內部,讓觀者必須進入並繞行圓圈,方得以觀看與祭儀文化有關的影像。在ilisin的過程中,逸軒以他者視角攝下動作,記錄時空色澤與不同的人物姿態;在儀式過程中有迎靈的舞蹈,也有整夜不斷移動的秩序;ilisin在不同的區域也有著不同的肢體展現,大眾所認知的手牽手的舞蹈,在港口部落中則是小拇指勾著小拇指一起跳舞,一起進到圓裡吧!
藝術家:陳逸軒 Varanuvan Mavaliw
逸軒為台東卡大地布部落卑南族人,並非攝影相關科系出身的他,2012年因為「『悍』衛祖靈拒絕遷葬」的抗爭行動,想幫自己的部落作紀錄,而開啟攝影工作一路至今,不斷在各種攝影工作下學習跟磨練,發展出記錄原住民族祭典過程影像的興趣,陸續到不同的部落進行拍攝,目前是一名自由攝影師。
藝術家這次將帶來跳轉式的祭儀影像,他會將攝影的圖面朝向巨大圓圈裝置的內部,讓觀者必須進入並繞行圓圈,方得以觀看與祭儀文化有關的影像(在祭典時刻,外人是無法這樣進入圓圈的)。在ilisin的過程中,逸軒以他者視角攝下動作,記錄時空色澤與不同的人物姿態;在儀式過程中有迎靈的舞蹈,也有整夜不斷移動的秩序;ilisin在不同的區域也有著不同的肢體展現,大眾所認知的手牽手的舞蹈,在港口部落中則是小拇指勾著小拇指一起跳舞,一起進到圓裡吧!
看見_與靈相遇_Paorong ni Marang
類型:單頻道紀錄片
地點: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
聽見_與靈相遇_Osay Hongay
類型:影像與裝置
地點:三間屋創新實驗聚落
靈魂、記憶與身影,在藝術家的紀錄片中,Fali不知不覺投身了自己的情感,不管是對於Osay阿嬤的祭儀記錄,或是在Marang成巫過程的攝錄,她自己的靈魂也拉扯了進去。動作本身不是重點,而是動作之中存在的靈魂樣式如何被呈現。不同的物件即使靜靜擺著,在不同的因緣際會中,都有著曾經的身影,塑膠椅 / 滿是刮痕的紅桌/ 檳榔,含入一口米酒,噗~是牽掛也是堅忍。
藝術家:翁嬿婷 Fali
2018年選擇落腳在太巴塱部落,開始記錄部落裡看似生活日常卻是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技藝/記憶,希望透過影像記錄語言與歌謠,使其傳承。在花蓮的這段時間,被阿美族傳統祭儀文化Sisakawihay的故事所深深吸引,因此開始籌拍紀錄片《Sisakawihay 引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