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之前要先流汗
數千年前,有一群人以大海為路,隨季節風搭乘黑潮的浪湧,成功登陸島嶼。他們放下船槳,也暫時放下了航海的能力,如同鯨的祖先曾經踏上陸地,從此願意自廢武功,幡然重來。他們赤足踏過潮間帶、平原縱谷、山野溪澗,一但尋覓宜居的耕地,或開墾耕種,或採集行獵。漸漸地,在不同風土下積累的歲時經驗,不斷觸發智慧和技藝的新分支。族群間雖有歧異,唯一不變的,就是要有土地、要憑藉肉身,勞動,才得飽足——這是百千年來,原住民以身體揭示的生存定律。
2023Pulima藝術節推出的「美食花開」系列活動,正是希望以原住民的食物為引,藉由現地的採集和料理,映照出族群間的勞動身影、與自然的依存關係。如太魯閣族吃竹筒飯之前,得先從種竹、疏伐、採集,再到劈砍、刷洗、烹煮和分享共食,「不只要竹子,要土地,更要有人」是這道傳統美食的精神。抑或是阿美族人在潮間帶採集、在大海冰箱「拿食物」,再運用天然壺穴加上滾燙石頭,直接海邊烹煮開動⋯⋯。原住民與食材間的美妙互動,共創了各族群獨特的自然地景,譜出一首以自食其力為主旋律的土地之歌。
「吃飯之前要先流汗!」——歌的第一句是這樣唱的。
當然,別太害怕,本系列活動不為回返或復刻傳統年華而舉辦,意思是不用從播種耕耘開始(有鬆一口氣嗎?)畢竟時至今日,部落經歷外來政權價值觀的沖洗搓揉後,已慢慢走向動態平衡的新面貌。承辦單位菜單一字排開:「阿改玩生活」、「原生好物」及「Cepo’者播藝術中心」,這三個單位搬出絕活,用美食引誘你細細咀嚼部落之味,汗滴入土/海後,這味兒將更沁入心脾:有海風的鹹、嫩芽的甜、菜梗的苦,還有苦中作樂的酸,更有苦盡甘來、笑中帶淚的豐盛。絕非單一,飽含層次還有後味,Hashtag打開五感的部落體驗!
9月第一站,來到花蓮縣萬榮鄉支亞干部落的太魯閣族——「阿改玩生活」是山的代表,與客家庄林榮部落相比鄰。他們在故事餐桌的第一道料理是「耕吧天光」,耕吧(Qmpah)是太魯閣族語工作、勞動之意,天光是客家話的破曉時分。這道菜結合了客家食材與太魯閣族青年的兒時回憶,象徵兩個族群勤奮的勞動意象。
別以為一到部落就坐上餐桌開始吃飯(太魯閣+客家=哪有那麼容易!)阿改玩生活團隊成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設計扎實的一日行活動。上午先在花蓮文創園區美感基地(24棟)學習傳統紮染及認識薯榔,並運用小卡片快速理解太魯閣織布,這兩者在傍晚的餐桌上都用得到。下午前往部落,認識傳統家屋和走讀部落是必選項目,在一整天「沉浸式」體驗部落氣息後,開始為自己的晚餐付出體力活!
實際參與後的部落創意料理,有著共勞共樂的身體感(這是阿改希望你能靠近的)。這時團隊成員娓娓道來每道菜餚背後的故事,有他們的兒時回憶、對支亞干的情感、對部落流轉的現象觀察⋯⋯「所有身體的感受及參與,都要在最後吃的剎那完整爆發出來。」阿改的董事長、也是作家Apang Imiq帶著燦笑如是說,也帶出這次「美食花開」的活動精髓。
接著從山腳往東走,位在花東縱谷、木瓜溪畔志學村的「原生好物」,透過大規模的復育,推廣阿美族的野菜文化,並以有機的方式串連小農,立志成為未來臺灣野菜的示範基地!兩日活動不只要學習辨識採集,還前進「花蓮縣原住民族野菜學校」,系統性認識野菜,更安排了「外阿族的指尖料理」。你沒看錯,「外阿族」並非台灣第17個原住民族,而是幽默地以食物展現農場主人周畢英書的雙重族群身份——外省人vs.阿美族。活動設計以木虌果結合水餃皮,牽引出和阿美族母親採集野菜的童年回憶,與父親的北方麵食完美混搭,揉捏一道道名為「鄉愁」的野菜盛宴。
阿美族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最後一站,我們來到島嶼之東,位在港口部落的「Cepo’者播藝術中心」曾與林務局合作,完整紀錄了海菜圖鑑。部落媳婦王力之以自身的藝術背景出發,帶領部落孩子從長輩的口傳文化中汲取元素,轉化為美的意象後,再以嶄新面貌回饋部落。
活動辦理時序是在微涼的11月,海菜活躍的季節,跟著「海農王」與王力之的腳步,踏上得小心步伐的礁岩潮帶,體驗族人採集海菜及海釣,一探潮間帶科學調查及里山里海的核心概念。次日來到文創園區,體驗王力之最擅長的「轉化術」,利用膠板版畫的技法,將海菜海魚的圖案拓印於衣服布料上——富有海味又兼具藝術感,是絕不違和的部落風格穿搭!
從9~11月,三場在部落及文創園區開展的體驗之旅,亦可說是一趟從山到縱谷,再走向太平洋的食物旅程。透過食物,理解部落已不再是百年前穴居野處、傳統而單一的狀態,藉由食物的互融,在餐桌上綻放了近代花蓮的包容性和在地特殊性!這三個單位以「吃」為誘因,同時洗亮了我們看部落的眼睛。他們稀釋傳承的重口味,均勻攪拌了駁雜的文化滋味,再以一種創新的、跳躍式的輕快步伐,帶我們走嚐百花齊放、多元並陳的豐美花蓮!(溫馨提醒:礁岩上請勿跳躍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