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跟你說在靜浦嗎?」Iyo Kacaw伊祐.噶照駕著小貨車,在港口部落往石梯坪的路上攔下我。都怪我硬要照網路資訊走。網路上說:港口部落的藝術家兄弟撒部(Sapud Kacaw)和伊祐在石梯坪開了間附設咖啡店的「項鍊工作室」。
駕駛座上的伊祐縮肩低頭,看來有點侷促——他的體型太高大了,必須以這姿勢塞在車裡。那身形讓我想起在花蓮文創園區看見的作品《土地的內在結構》(2017),由木片拼組成的大巨人端坐在水泥地上,雙手捧著紅色心臟,裡頭血液源源不斷輸送給一旁的樹枝、盆栽、平板電腦,還有頭上的101大樓。
還來不及問伊祐為什麼把工作室搬到靜浦,車子就在一間尋常的透天厝門口停下。電鋸聲猛然尖叫,一如之前電話中不時炸開的巨響。我問伊祐有沒有打斷他工作?他說還好,即將交件的作品已經在收尾階段,就是我眼前聳然直立的這件大型筒狀木作。和《土地的內在結構》一樣,它以薄長木片鑲嵌拼貼,環起內部的鋼骨結構,圓筒上方敞開無收闔,下方安裝了一只水龍頭。
伊祐說作品叫「kahicera’an」,意思是「匯集在這裡」。以前族人把漂流木或魚群匯集的地方稱為kahicera’an,在伊祐眼裡,無論是作品即將放置的石梯坪遊憩區,可蒐集雨水的筒身,以及上頭包含樟木、檜木、櫸木、烏心石木、榔榆、茄苳等樹種在內的木片,都是kahicera’an。
「之後我會找人來畫圖在木板上,部落的人、小朋友、朋友,一人發一片,把你對土地的感覺畫出來,再拼貼上去,也算是一種祝福」,他回到工作桌,抽出一塊木片給我,「你要不要畫一片?」我搖手說自己畫圖很醜,他笑了,「沒關係,我也不太會畫」。這是他第一次嘗試邀請部落族人一同參與創作,是另一種匯聚。
在部落創作,距離的拿捏是另一種藝術。就像原本在石梯坪的工作室,因為設了咖啡店而更接近公共空間,「有時候在忙,但客人會一直跑進來:『你在做什麼?』」工作室搬到靜浦後,連招牌都沒有,雖然還是擋不住遊客走進探問,已比過往清靜許多。但伊祐不想打造與世隔絕的創作空間,他想用工作室喚起年輕人的好奇,如同他國中時被部落藝術家擺在工作室櫥窗的作品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