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藝文特輯
文藝事
現身說
藝術觀
國際面
藝壇人物
藝壇人物
國際網絡
Pulima藝術獎
2025 Pulima藝術獎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線上報名
活動專區
2024表演新藝站
《Pa’icel ☓ Picul ☓ 得力量》—蔻兒亭.阿道.冉而山 X 戴雲
《remakat kita 從這裡到那裡》—潘巴奈 X 黃雅農
《Tnpusu起個圓》—游恩恩
《tabin 'inowan 保存期限》—羅媛
《變形記-關係的界線》—李偉雄 X 徐智文
媒體專區
媒體報導
精彩影音
展演櫥窗
藝文行事曆
藝文活動登錄
關於我們
會員專區
歷屆活動
首頁
藝文特輯
現身說
從山到海,在高山尋著海洋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藝文特輯
文藝事
現身說
藝術觀
國際面
藝壇人物
藝壇人物
國際網絡
Pulima藝術獎
2025 Pulima藝術獎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線上報名
活動專區
2024表演新藝站
《Pa’icel ☓ Picul ☓ 得力量》—蔻兒亭.阿道.冉而山 X 戴雲
《remakat kita 從這裡到那裡》—潘巴奈 X 黃雅農
《Tnpusu起個圓》—游恩恩
《tabin 'inowan 保存期限》—羅媛
《變形記-關係的界線》—李偉雄 X 徐智文
媒體專區
媒體報導
精彩影音
展演櫥窗
藝文行事曆
藝文活動登錄
關於我們
會員專區
歷屆活動
從山到海,在高山尋著海洋
我們是在海邊的布農族
2021/08/20
文|歐陽夢芝
圖|高山森林基地
高山森林基地一景:登高在勇氣石上,可望向太平洋。
原民海洋族群中的稀有種
在島嶼心臟地帶的丹大山,曾有一群黝黑如影的獵人們穿梭群峰間,他們矮壯的身軀善於在灌木叢林疾走、勇健的雙腿耐於登上偉岸稜線;為了家族血脈的存續,不斷逐耕地獵場而居。這是一個如山般沉靜的民族,他們稱自己為Bunun(布農)——真正的人。生活在千岩萬壑間,四周只有渺茫雲海;而海洋,更是布農族從未經驗的風景、未曾命名的蔚藍。
但這被稱為高山民族的布農族中,竟有一支遷移到海邊撒八卦網、潛水捕魚!
高山森林基地
負責人
馬中原
的祖父馬大山,一位厲害的巫師和獵人,因為追尋更好的生存條件,數十年前從島嶼中心邁向島之邊境,成了第一群在海邊生活、可下海且懂阿美文化的布農族。
故事回到民國22年,日本政府為了削弱布農族勢力,將大批丹社群人移住到花東縱谷的
馬遠部落
。其中,青年馬大山也被迫離開南投的mai-asang(註1)來到這裡;但他並未安於此地而繼續動身東行,在海岸山脈的稜線上遠望,看到布農族此生從未見過的景象——太平洋!
由山向海,這個山野民族,竟尋著了海洋。
日本戰敗後,馬大山陸續召喚了七戶親戚前來,開枝散葉下,成就了現在不到一百人的磯崎村
高山部落
。這裡除了阿美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還有外省客家和閩南人;馬大山遷移此地後,各民族間的距離不再山高水深,而像海面上蜿蜒的潮界線,依偎互融。
「如果當時阿公沒有隻身翻越海岸山脈,在這個異族之邦落腳,那我不會覺得,我們不一樣。」磯崎村的布農族始終是小眾,他們帶著短小精幹的身材生活在其中,總是引來異樣眼光。馬中原從小到大都覺得自己與人不同。
豐濱的布農族人一馬中原(小馬)的山海照。
「從來沒有人好好告訴我們這些屬於山的布農族,究竟為何會來到海邊?黑黑皮膚矮矮身材,和周圍高挑的海洋民族相比,到底有何用處?」小時候的馬中原總是感到困惑和自卑。
從小學起,當同學去海邊玩,馬中原就得跟著父親上山打獵、當揹工。「每次上山前都會預先備料:我們磨鉛塊、裝填火藥、爸爸磨刀、準備獵槍,大多都安靜不說話,像是身體和心理都在為入山做準備一樣。」即使再不耐的孩子,依然能感受到父親藉由這些儀式,維持專注與虔敬。
馬中原的父親說:「我們只是去森林拿東西。」出現在眼前的動物都是神賜予的,取夠用就好。從備料開始、入山禱告、觀察等待、到捕獲放血、背負下山、分享獵物⋯⋯。「即使每天重覆做一樣的事,也不能省略任何細節。」父親總是安靜無語,但他的行動揭示了一切道理。
有些後熟的種子,需要外在條件才能喚醒休眠。時值成長階段的馬中原,為了應付經濟和升學壓力,只能讓父親埋下的種子持續冬眠。直到三十多歲,擔任軍職的後期遇到瓶頸、找不到動力繼續,他才起了回家的念頭。至此,海岸布農的種子由阿公引入、父親撒播,到第三代的馬中原,數十年後才終於萌發。
一片綠的森林裡時刻都是豐富的。部落夥伴用布農族獵人的角度,帶領大家體驗他們所崇敬的森林。
聽著部落夥伴說故事,戴上在地文化的眼鏡,走在森林的獵徑,展開一場找獵人體驗:射箭。
「最大的拉力來自成長的經歷和堅定的信仰」,於是他決定返鄉創業。長大後的馬中原,終於明白父親用日復一日的身教,教會孩子可貴的布農精神:分享、節制與謙卑。從農業轉型到旅遊,馬中原成立了高山森林基地,將父執輩傳承的山林經驗轉譯為
找獵人
(註2)的文化體驗,讓海岸布農獨特的價值可以分享給旅人。又因具心理師背景的夥伴
徐堅璽
加入,基地增加了更多冒險治療的體驗,並承接企業的團隊建立課程。
「冒險本來就在布農文化裡,阿公那時不就是帶著七戶族人在做Team Building嗎?」馬中原笑笑地說。
「有些故事要有人說,要被記得。」
正因返鄉和長輩問起遷移故事,才慢慢挖掘出屬於海岸布農的吉光片羽。那些珍珠般的閃亮過往,隨著父親早逝、部落耆老陸續凋零,已漸漸埋藏在泥沙裡⋯⋯。在馬中原擁有下一代後,才驚覺這段不被記得的歷史,唯有在他這代重現,才有機會翻轉海岸布農無間道般的貧困命運。
幾代的海岸布農在山海間飄零,一再面對傳統領域、自我認同及族群價值的失去,於是馬中原申請了文化部的
「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
,展開完整的田野調查。因為故事需要述說,才能被記住。他期望讓田調展現這群海岸布農、有著長輩一再提醒的tamasaz(註3)、刀鋒般銳利的沉穩眼神(註4)。留給孩子的是小時候無憂玩耍的大樹小溪、是布農族的文化資產,不會再是他兒時那道難解的認同習題。
「田調到後來,越來越覺得我和阿公很像。重要的從來不是技巧,而是心態:為了延續生命,不斷移動的創新思維。因此他成為先驅者、開創者。」而馬中原的父親也選擇從高山部落搬到一公里外的龜庵,那裡只有他們一戶布農族,其他都是阿美族或撒奇萊雅族;但卻能和他族互動更深,學習到更多海邊的生活技能。
「我爸常說布農族很務實,來到磯崎和阿美族學習生活美學;而布農族的文化技能讓他們有能力,謙遜地移動到別人的部落生活。」和各族的文化交融,讓這群海岸布農走出自己的路。
馬中原站在祖父母曾居住的石穴前,雖因地震已坍方,但此地是講述海岸布農故事的絕佳景點。
早已和原鄉存在斷層、又來到各族環伺之地,文化勢必被日漸稀釋的啊!馬中原淡定地說「轉進」而不說「傳承」,因為地域和現實已改變,祖居地的文化傳統,早已被日本撫番手段和國民政府的漢化政策翻攪拔除。「我們能做的,就是守住海岸布農的歷史,同時轉個彎,以創新、具價值及藝術感的方式轉譯出去。」讓孩子知道原來我們不一樣,但這差異不是帶來自卑,而是自信。
忽然想起夏目漱石的一段話:「當我的鼓動停止時,若有一個新的生命在你的胸中停駐,我就很滿足了。」這群在海邊的布農族,因為人數少,祖先留下的不是傳統,而是信念和信仰,在後輩的胸臆間迴盪。
海岸布農雖迥異於原鄉,但他們的皮膚被海風刻畫出皺摺,他們眼睛裡容納了海洋。你看海上那一波波的浪潮,不正像連綿起伏的山嗎?
●
「海岸布農的故事」
網站,陸續新增中...
註1:mai-asang:布農語。家鄉、祖居地的意思。
註2:找獵人體驗為基地夥伴用布農族獵人的角度,透過射箭、行走獵徑和獵人餐,帶領旅人認識他們所崇敬的森林。
註3:tamasaz:布農語。有力量、勇敢、堅持之意。
註4:刀鋒般銳利的男人:mamangan tu bunun,是布農族用以稱呼獵人的詞彙。
天龍國人,移居花蓮十年餘的自由工作者。喜歡大山大海、樹木鯨豚和寫字。
用身體經驗一條河
回列表
「我們都是坐火車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