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座落於數條溪流(北有馬太鞍溪和萬里溪、南為芙登溪,更遠處有嘉濃濃溪,都匯流花蓮溪)之間,是阿美族數一數二的大部落。定好訪談的期間正好遇到強颱,前往拜訪Faki的路上所見幾乎被水淹沒,水稻田、荷花池全泡在水裡。我不禁好奇馬太鞍在雨季時總是如此嗎?陳劍榮Faki說,他在馬太鞍部落的生活經驗裡,每逢大雨必然淹水,小時候還曾吃到泡水後發芽的稻米。進一步詢問馬太鞍部落水患原因,才得知以前馬太鞍部落領域相當大,諸多聚落散布於馬太鞍溪南邊的中下游。現今的馬太鞍部落其實是日殖時期日本軍為便於集中管理,將馬太鞍人遷到靠近光復國中的Makereng,現稱為大馬太鞍的區域。(註2)
Faki補充說,kereng是水流湍急的聲音,Makereng過去曾是一片沼澤荒野,族人戲稱這裡是亞馬遜雨林。因為生物多樣而豐富,是早期馬太鞍人的獵場和漁區,也是現在的馬太鞍濕地、palakaw文化保留的區域。說著說著,Faki腦中的部落地圖大展開,他比手畫腳解釋他所知道的馬太鞍舊部落範圍和馬太鞍人起源地Cacura’an的位置。(註3)從神話起源地到經歷數代聚落擴張,馬太鞍人慢慢遷至Cilifenam(現稱吉利潭)上方的山邊肥沃平地,繼續開墾和狩獵。日本軍隊將馬太鞍人南遷後,原居地變更為稻田、改水道、蓋水壩,Cilifenam開鑿為貯木池。過去做為馬太鞍人祈雨和抓魚之地的Cilifenam自此成為國家用地。直至去年馬太鞍和鄰近部落試圖恢復祈雨祭,彷彿要號召遺失多年的感性,將水的靈性帶回我們的理性世界裡。(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