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的文化與藝術隨著環境的變動而產生形式與內涵上的變化,那是有機生命企求存續的能量釋放與極力追索。口傳故事/神話的蔓延與再蔓延,正伴隨著原住民族生存的景況與藝術的發展與開疆闢土持續。
夏曼.藍波安長久以來身體力行海洋民族的生活,與海(Wawa)對話、學習、體現達悟人的宇宙觀,他運用中文紀錄達悟人寫下生命故事,用母語口述再現海洋的韻律;即使王綺穗生長於海岸卻只能在記憶中找尋海洋氣息,就如同當代的人們漸漸忘記了如何找回原本的自己。平行時空下,山上的民族安聖惠運用船型說明了當代原住民族的飄移與尋找,深刻的討論當代的我們(原住民族)如何再前行;對於海洋的寬廣、包容、深邃與神秘,乘載了島嶼民族的寄望,海洋即是希望、道路可以連結其他島嶼邁向更寬廣的世界。
回首2012年Pulima藝術獎首獎伊命用木雕訴說著文明社會對自然環境的衝擊,還有土地的不正義,得獎作品《拿走系列」包含「國家公園怎沒一直被拿走,我們》、《海拔2500公尺的高麗菜園I》、《海拔2500公尺的高麗菜園III》深沈地控訴、正面提問族群之間的立足點與價值觀如何平衡?他更從與哈古頭目與拉黑子兩位前輩學習創作時所體驗的「…自己擁有的,可以不分族群的把自己所會的、所了解的,都分享給其他族群…」註42,說明了原住民族善於分享的胸襟;2014年的首獎得主東冬.侯溫的作品《交錯在破敗與完美之間》中他說「…到底現代化或者是傳統的生活,誰是破敗?誰是完美?我們其實都不知道,那其實我覺得在裡面我想找到一種和諧…我覺得我就是一個活在現代的原住民族啊…我們不要否認現代化一直進入部落…部落也很現代(化)啊!」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