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詹陳嘉蔚 Djubelang Badalaq,1993年生於新北,現居高雄,父親為西門町閩南人,母親為屏東獅子鄉排灣族人。畢業於北藝大美術學院,為第二代都市原青,現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tjemenun傳統織布傳習生。創作以影像、織布與刺繡為媒介,關注都市原民的生存經驗與文化記憶,探索身份、族群與文化轉化。重要作品包括《在城市裡織作》、《Lau‧烙攝影計畫》、《排漢公主》等。長期參與社會運動,實踐原住民藝術的公共介入與跨域行動。

《在城市裡整經》:如何用身體織一條文化的路

我一直記得自己第一次接觸整經的畫面——雙手纏繞著經線,一邊走一邊唱著整經歌,那是織布真正開始的時候。對我來說,《在城市裡整經》是《在城市裡織作》的延續,也是一次更深入、更向內的文化實踐。從「織作」到「整經」,就像回到織布的起點,甚至是回到我作為一個排灣族織女的起點。

整經,是織布的開端,也是文化的入口

「整經」這個詞在織布工序中代表著布料即將誕生的起點,它不只是手藝的準備,更是一種需要安靜、專注與紀律的儀式性行動。在整經的過程裡,我要決定每一條經線的位置,構圖、張力、秩序,都在此刻開始形成。這需要我完全地沉下來,像在思索、整理自己的思緒。

而「在城市裡整經」,一方面是延續我在《在城市裡織作》裡開展的行動——我出生、成長、生活在城市,織布的學習也是從城市開始的。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種文化折返,一種帶著從部落習得的知識回到城市、讓這些知識在新的空間裡被實踐與看見的方式。

我常覺得自己像是在做一場「折返跑」:從城市出發,回到部落學習,再回到城市生活。這樣的流動,讓我有機會把老一輩織女的智慧與記憶帶回來,讓它們在當代生活中重新發聲。

歌聲,是觀眾進入文化的路徑

在這次的演出裡,我的身體不只是創作工具,而是一種導航。我會從戶外的日常空間出發,透過歌聲,帶領觀眾進入劇場這個「暫時性家屋」,讓他們在聲音與空間的引導下,逐步進入我想營造的文化氛圍。

我特別喜歡這種從「實」走向「虛」的過程,聲音的回響、場外與場內的轉換,都像是在營造一種時空交疊的感覺。觀眾可能會從最初的好奇,到開始凝視,再到理解:原來歌謠不只是用來跳舞,它還有實際的功能——導航、記憶、連結。

身體能安放的地方,就是我織布的暫時性家。

我常說,只要我能生活、織布,那裡就是我的家屋。這次的演出地點(例如桃園)不是我成長的地方,但在那裡,我能做日常的事、唱整經歌、織布、生活,不是為了演出而表演,而是讓觀眾看見我的生活真實樣貌。

我從小就不是在部落長大的,也沒住過傳統的石板屋,我的家是水泥牆構成的普通公寓。但我記得vuvu總是在陽光下拿起針線,縫製衣服或家屋布條,那些時刻,是我對「家屋」最深的記憶。那份思念與祝福,就是我想帶進劇場的情感核心。

上下交錯的經線,是一種倫理與世界觀

排灣族的整經很特別,是雙線並行,要同時操作上線與下線。這種雙線的安排,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精準,更像是一種倫理與關係的投射。它讓我想到長輩與晚輩之間的照顧關係、父母與子女的引導,也像是一種社會結構的隱喻。

在整經歌裡,每個動作都有明確的節奏與步驟,「繞線」「掛線」「交錯」……就像是在搭建一條情感與文化的路徑,而綜絖線(gusu)更是一種心靈的連結。整經的上下線看到的風景不同,那是一種只有親身經歷織布的人才會懂的身體感。

平織的選擇,是簡單,也是起點

這次我選擇最基本的平織整經歌,不是因為它簡單,而是因為它最基礎。我希望從最初的步驟開始,讓觀眾和我一起走上理解排灣織布的路。就像我當初學織布一樣,從平織開始,慢慢學會上下線的秩序與關係,然後再進入更複雜的圖紋。

對於城市生活,我想這樣的簡單更有意義。城市太吵雜、太複雜,而整經是一種把事情整理清楚、把自己拉回來的過程。希望觀眾也能從這過程裡感受到,原民文化不是遙遠神祕的,而是一種可以在生活中實踐的思維方式。

我的身體,不只是容器,而是一場又一場的儀式

在創作中,我同時唱歌、織布、行走,我的身體像是承載著記憶與文化的地圖。整經的過程不能中斷、不能分心,需要極高的專注,這讓我自然進入一種儀式感。我希望放大這種感受,讓觀眾也能在城市的喧鬧中慢慢靜下來,體會一種文化的節奏。

有人問我:你的多重身份之間是怎麼轉換的?我從不覺得自己是在「切換」,而是「共存」。我是一位織女,也是一位藝術工作者、都市生活者、勞工、創作者。這些角色像經線一樣,一起被整經,交織成我當下的狀態。這不是分裂,而是一種合成。

從整經出發,讓文化再次出發

整經是織布之前的準備動作,是故事的開端,也是一種文化的編排與預示。我希望透過在城市裡的整經行動,讓大家看見,這些來自部落的智慧不只屬於過去,它們依然能與今天的生活共存,甚至啟發我們如何重新整理自己、走出一條清楚的路。

每一條經線,都是我與祖先、與城市、與自己之間的連結;每一場整經,都是一個再出發的機會。
延伸閱讀:
➤ 專訪 | 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專訪 | 何晏妤Naceku
➤ 專訪 | 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專訪 | 潘巴奈 Pan Panay & 希貝登 Baden Hitchcock

 
---------------------------
  採訪|milingan batjezuwa 
  編輯|milingan batjezuwa 
  圖|沈暐翃、詹陳嘉蔚
演出索票資訊
|我要索票| https://reurl.cc/0WzVob
|演出場次|  8月15日 (星期五) 19:00-20:30、8月16日 (星期六) 19:00-20:30 (兩場皆有演後座談)
|演出地點| KIRI 國際原住民族文創園區 (桃園市大園區大成路二段100號)
瀏覽人次 2517733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