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從作品名稱聊起:《rayrayrayray》這個多重語意的名字非常引人注目,既是阿美族語、也像中文的「來來」、還有英文的雷射光束。你為什麼選擇這樣一個具語言複義與聲音能量的詞來為作品命名?
一方面是因為這個作品的複雜——媒材眾多,以及密度很高的資訊編織,用複義/複音作為標題似乎是很合適的選擇。我非常喜歡intersectionality——這是一個在當代文化理論中幾乎約定俗成的詞彙,但對我而言,這些「多元交織」或許平面化了意義,但其驚奇,對我而言毋寧更像「Möbiusband」(莫比烏斯環),看似一輩子不相干的平面卻交合為某種(無限的)意義。(是我接下來想做的作品概念啊呀破梗了)此外,rayrayrayray的讀音短促密集你甚至可以rayrayrayrayrayrayray下去像引擎或馬達的聲音,r的發音要的話也可以彈舌得徹底,有別於華語與英語,再加上乍看之下不知道該怎麼發音的遲滯感——是銳銳銳銳?來來來來?雷雷雷雷?如果有這層困惑與遲滯,這個猶豫的時間與空間,是一種禮貌的延遲——我姑且樂觀地視其為難以即刻斷定的自我省思。「羅馬拼音」對於台灣的原住民各族群而言,是為了記錄語言的「不得不」,但這一套符號在各不同的社群中施行的施行狀況卻有高度差異,導致同樣的r在不同社群之中可能也會有不同的發音。大家的眼睛和舌頭被同樣的符號連接卻有不同的聲音。總歸來說,作品的名稱唸出來與看起來都有複數堆疊的效果,再加上那個速度,我想大概就是這個作品的基本調性:很多事物疊合起來+急促+躁動——這還sikawasay嗎?為了當代的身心健康而在這個情況下出現的sikawasay,真是不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