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藝術觀
  • 從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看Pulima藝術獎(上)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從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看Pulima藝術獎(上) 

2025/08/11
文|王昱心(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士學位學程教授)

前言
1987年臺灣社會面臨戒嚴結束,臺灣原住民族開始了透過藝術創作發展走向文化復興的道路,許多部落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新崛起的部落藝術家和工匠也因此獲得了一席之地,以突破傳統限制的方式發展他們的創作實踐。 於是,八十年代的美學、本土藝術和認同再次被重新討論。藝術創作反映了當代社會環境脈絡,過去人們透過認識(see)文化而暸解(look)創作者說故事似的藝術;而當代藝術的功能之一則是能透過創作來了解文化及其脈絡與困境。近二十年來,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趨於活躍,尤其是與國際原住民族,太平洋群島南島語族的文化互動、藝術展演、駐村交流頻繁。
 
因此,藉由從2012年Pulima藝術獎每兩年辦理至今超過十二年六屆,本文嘗試探索:放眼全球原住民當代藝術是如何由神話空間/美感經驗走入當代藝術的領域?分析臺灣原住民創作者試圖體認、呈現自身,揣摩、想像、分類與實踐的模式,以及創作如何影響當代人學習看見族群美感/美學、邏輯、宇宙觀的再現。
 
本文試圖從臺灣原住民族藝術的發展,討論族群美學根源及其在傳統中的發展,同時提問從Pulima藝術獎看到了當代創作實踐的樣貌,梳理脈絡透過口述歷史傳承和再呈現。
壹、看見原住民族藝術脈絡
臺灣原始藝術研究除了日治時期諸多的人類學研究與圖錄散落不同主題的書籍中以外,1942年出版的《台灣原住種族の原始藝術研究》佐藤文一為作者,由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の支出版,是難得將所有族群藝術表現與工藝特色彙整書寫描繪的專書。國民政府後,針對原住民族與原始藝術關係的論述最早應從陳奇祿於1962年9月的學術座談會的發表,他說到:
「要談談臺灣的原始藝術,應先談談臺灣的原始民族和它們的文化⋯如果依其文化上的相似以歸類,可以括為五群:即北部群(泰雅、賽夏),中部群(布農、邵、鄒),南部群(魯凱、排灣、卑南),東部群(阿美),和蘭嶼群(雅美)。從藝術的成就的觀點予以衡量,南部群最特出的一群;但是北部群亦頗精編織之技,所以我們今天談臺灣的原始藝術,以南北二群為主。臺灣的原始藝術品,主要的包括二類:其一是織繡;另一是木彫。其他如編籃,製陶等雖亦有若干可觀製品,但均不足與前二相比擬⋯⋯」註1,
從以上言論可知,雖然木雕與織布各有其傳統文化意涵與其功能性,但是人類學家們也不敢輕忽每位創作者的製作手感與敘事方式的不同已構成藝術創作的要件。雄獅美術月刊在1973年與藝術家雜誌在1976年分別以專刊模式分別訴說「台灣原始藝術」與「台灣土著藝術」,但是依舊脫離不了人類學家、民族學家與主流漢文化對於異文化的刻板描訴與蒐藏家的視野—許多作品的述說皆以收藏家為主,沒有註明是誰的作品與為何而創作。
圖一:從左圖是1972雄獅美術、中圖1976的藝術家雜誌、1991雄獅美術討論臺灣原住民族的藝術創作。
此時期身處橫跨日本、國民政府兩政體的創作者更是沒落不被當代藝壇重視,許多為紓解情感與因政權交迭而失去傳統地位,如排灣族屏東三地門村巴格達外家族頭目巴斯浪,只為保留傳統價值專注記錄在木雕中傳後世(不販賣作品)、和在收藏家的蒐藏中看到身影佳興村的沈秋大、高富村,魯凱族好茶部落的力大古,東海岸阿美族的袁志寬與林益千父子等。在這期間,許多部落的手藝精巧之人因為有收藏家的青睞,有些堅持自己族群的特色,有些接受訂單再製其他族群的特色雕刻,形成了一股「山地文化熱」的現象。
 
爾後,1991年的雄獅美術再次以「新原始藝術」為主題的專輯始討論創作者與其族群文化的關係,才讓眾人清楚原住民創作者不只會做「原始藝術」而已,從90年代已開始不斷地運用傳統價值在創作中展現個人風格。此時多數的創作者漸漸在政體解嚴社會大變動下用歌聲、文字、雕刻、樂舞表達了「文化自覺」、「文化復振使命感」與「文化獨特性」,這波時期重要的指標性人物從卑南族射馬干部落頭目—哈古以寫實而質樸的雕刻手法呈現部落的神話、狩獵、農耕、祭儀、飲宴等,將部落領導的文化傳承與責任藉由漂流木雕刻的方式矗立在部落教室的每個角落,跟隨著學習的有知本部落卑南族青年的伊命.瑪法琉註2與排灣族人的阿旦‧達魯札隆註3等人;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部落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則以抽象、具象糅合的方式圖繪、雕刻、模塑部落的故事、禁忌、夢想等,創作範圍除了再製傳統陶壺之外,平面繪圖、陶塑、木雕、石板雕刻、多媒材甚至於建築等皆是撒古流擅長的創作手法,90年代他帶領着許多部落青年展開學習族群手藝與傳統知識,影響了許多當時年輕輩的創作者如峨格、伐楚古、撒可努、達比烏蘭‧古勒勒註4、伊誕‧巴瓦瓦隆註5、尼誕‧達給伐歷註6、拉夫拉斯.馬帝靈註7等人目前皆是近代活躍的藝術工作者。
在東海岸的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阿美族人拉黑子帶著部落年輕階級例如陳永昌註8、了嘎.里外註9、撒部.噶照註10、伊祐.噶照註11、陳昭興註12等青年重新踏查每一寸土地,紀錄著口傳的故事,從長者身上學習古調、山林與海洋知識,拉黑子對於環境議題有深刻觀察,創作媒材採集的範疇延伸到海岸線的海廢撿拾,用與漂流木的重塑、拼貼、裝置手法展出。苗栗泰安鄉象鼻部落泰雅族人尤瑪.達陸經由復振文面族群傳統織作工藝找尋祖先的美感,將九二一大地震註13災後的部落婦女集結以織作學習成為共作的循環,盤整、體驗原本文面族群的秩序,曾在野桐工坊的織女之一泰雅族的謝美如註14,從文化實踐認識文面族群的織作之美再發展創作。
 
在這些前輩們的影響之下,部落社區出現許多創作型的工作室, 從各式樣的工藝、手作、傳唱、劇場的行式,凝聚民族自覺與自信。2000年後漸漸有許多創作者移居東海岸,位於台東都蘭部落旁的新東糖廠聚集許多創作人,其中2001年都蘭山劇團由希巨.蘇飛註15成立,除了運用都蘭的新東糖廠空間木雕創作之外,也成為許多藝文人士聚會核心,在社區營造的推動中以藝術創作為主軸呈現。2002年年初「意識部落」註16的發生是由十數位創作者在金樽的沙灘自主性駐村,自省創作與公部門之間的依存關係與回歸土地與人的情感,其中魯碧.司瓦那註17、安盛惠註18皆是意識部落核心成員註19。2009年莫拉克風災註20再次重創部落地區的村落,重建或遷村的壓力與流離失所更加顯現出文化斷裂。
因此,由原住民族委員會運用公益彩券回饋金提出「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促進在地就業計劃」註21,並且執行了數年,總計有百位原住民藝術家參與,也因此創作者們有穩定的經費依持創作實踐,這也讓接下來的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規劃與承接原住民當代藝術的獎助計畫。從2012年成立每兩年舉辦一次Pulima藝術獎註22的展演與藝術節,得獎名單不難發現許多曾是「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促進在地就業計劃」的獲選獎助者。從目前已執行六屆的成果可以看見創作的世代交迭、傳統智慧再現與當代社會議題。從1991年直至2023的今日脫離原始藝術的論述架構後,書寫原住民當代藝術的輪廓更清晰了。更可以看見更多當代議題的深度討論。
 
目前臺灣原住民族官訂十六族群中,各族群都有屬於自身的審美觀與信仰哲理;因此,雖在傳統語彙中難尋『藝術』一詞,唯有排灣族對於手工精細手巧的人稱「手很多的人(pulima)」較為接近語意,但是細觀各個族群美感與創作的根源,皆來自於各族對於宇宙觀、祖靈信仰、族群美感、社會歷史脈絡下構成,同時間,「pulima」中的「lima」亦是南島語族共用的語言,代表著數字五與手的意涵,讓臺灣原住民族的許多文化、傳統藝術、當代藝術創作論述與太平洋間的群島中串起了聯繫。
 
相同的,在「大洋洲的藝術史」中說明了傳統創作與當代的說明:
 
…這些傳統在社區環境中仍然至關重要,現在也再創新策展人的支持下進入當代藝術藝廊,或者參與當代藝術家在學校的培訓合作計畫。實際上,有些人正在建立自己的藝術學校。同樣的,傳統藝術始終所關注的「高」和「貴」與「通俗」和「大眾」間的界線也被全球藝術的大眾化和各種文化的大量交流打亂。此外,後殖民背景的藝術家與大眾間,有著複雜、具創意的多產關係,這無法用「高級藝術的自主批判」與「大眾文化的掠奪」之間的對立來解釋。註23
 
從Pulima藝術獎設立至今,不僅提升原住民族創作者的文化與民族的自覺,更是擾動了主流藝術界的視界,同時臺灣原住民族藝術家的創作與國際之間的交流以及定位,更是以驚人的速度傳遞與被討論著。
  • 圖二:2018年第四屆Pulima藝術獎不但開啟策展模式,並且舉辦多場國際交流,圖2-1為Pulima藝術節邀請紐西蘭藝術家Lisa Reihanna和與談人Nina Tonga說明作品「追尋金星」的創作歷程。
  • 圖2-2為澳洲ATP三年展策展人Reuben Keehan與藝術家宜德思.盧信、台北當代館館長潘小雪與談。
註1: 陳奇祿主講,台灣的原始藝術,1962年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第六次學術座談會,台灣文獻13(3)191-196。
註2:伊命.瑪法琉(林志明),台東知本部落族人,2012第一屆Pulima藝術獎首獎得主,作品《「拿走」系列」》。
註3:阿旦‧達魯札隆,2012第一屆Pulima藝術獎優選獎、入選獎,2014年第二屆Pulima藝術獎入選獎。
註4: 古勒勒.達比烏蘭,屏東縣馬兒部落排灣族人,2012第一屆Pulima藝術獎首獎得主。
註5: 伊誕‧巴瓦瓦隆,2012第一屆Pulima藝術獎優選獎、入選獎。
註6: 尼誕‧達給伐歷,2012第一屆、2014年第二屆、2016年第三屆Pulima藝術獎入選獎。
註7:拉夫拉斯.馬帝靈,2016第三屆Pulima藝術獎入選獎。
註8:陳永昌,曾獲2018年第四屆Pulima藝術獎入選獎。
註9:了嘎.里外,2014年第二屆Pulima藝術獎入選獎。
註10:撒部.噶照,曾獲2014年第二屆Pulima藝術獎評審團獎,作品《銜接》。
註11:伊祐.噶照,曾獲2014年第二屆Pulima藝術獎優選,2016年第三屆Pulima藝術獎入選,2018年第四屆Pulima藝術獎優選,作品《海裡的山怎麼了?》,2020年第五屆Pulima藝術獎優選,作品《ya caay ka araway kamay 無形的手》。
註12:陳昭興、王亭婷,曾獲2018年第四屆Pulima藝術獎入選獎。
註13:發生於1999年9月21日的臺灣大地震,震央集中在中部地區,罹難人數兩千多人。
註14:謝美如曾獲2012年第一屆Pulima藝術獎入選,2014年第二屆Pulima藝術獎優選,作品《續》。https://www.mocataipei.org.tw/tw/ExhibitionAndEvent/Info/第二屆2014*Pulima獎/《續》。
註15:希巨.蘇飛曾獲2014年第二屆Pulima藝術獎入選,2023年第六屆Pulima藝術獎入選。
註16:「意識部落」由十五位創作者:林益千Aki、陳正瑞、伐楚古、達鳳.嘎赫、魯碧.司瓦那、黃清文(飛魚)、王卿、哈拿.葛琉、安盛惠、建維.巴里、伊命、范志明、饒愛琴 、史考特(Scott Ezell)、達給與游移成員:馬耀.比吼、希巨蘇飛、打卡鬧、陳明才等人,聚集在金樽沙灘搭建臨時住所,共同生活、創作與現地展出,歷經三個月的集體認同及延伸置個人創作。
註17:魯碧.司瓦那曾獲2020年第五屆Pulima藝術獎優選,作品《狂野大白紗的聯想》。
註18:安盛惠Eleng Luluan,曾獲2016年第三屆Pulima藝術獎首獎,作品《消失前的最後嘆息》。
註19:哈拿.葛琉,從2002金樽「意識部落」藝術實踐及其創作的延續,碩士論文,2015年,未出版。
註20:又稱八八風災是2009年8月間的豪雨造成各地水災、土石流與山崩,其中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更面臨了土石流滅村四百多人遭活埋。
註21:https://jcshieh.tw/wp-content/uploads/2017/04/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促進部落在地就業計畫.pdf。
註22: Pulima藝術獎是全國第一個以原住民為主體之藝術獎項,為了鼓勵原住民族人突破限制,發展當代原住民的藝術風格,並鼓勵獎助原住民的創作,展現臺灣原住民族主體精神之創作,以促進原住民藝術之發展。
註23: Peter Brunt, “Art in Oceania: A New History”, p.499
王昱心
王昱心,出生成長於台東為卑南族與西拉雅人後裔,投身於南島文化與原住民藝術研究與策展,身兼學者、陶藝家與工藝設計創作者。
從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看Pulima藝術獎(中) 回列表 公主出逃記:武玉玲與沙迦雙年展
瀏覽人次 2637828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