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花謝後播種  我們彼此交換  Mtukuy 播種者計畫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花謝後播種  我們彼此交換  Mtukuy 播種者計畫

2020/10/28
文|賴柔蒨 圖|東冬.侯溫

「對部落內部而言,藝術聚深化人和這片土地的連結,產生更強烈的力量支撐我們;對外部而言,是藉此理解銅門人的生命,銅門人的風格、個性、品質或這場域。這些存在能否感動到外面的人?讓他們更尊重、理解銅門,也能夠學習這裡的文化。」
策展人東冬.侯溫與他的團隊「兒路創作藝術工寮(下文稱兒路)」,生活在銅門部落。工寮是瞭望台底下的竹屋,屋外延伸一片碎石鋪面,並在上頭搭了竹棚。許多人正埋首編織,趕製山谷音樂節的大型裝置。
 
工寮的外圈有樹木、祭場,再稍遠處是東冬的家屋,這些地景都包覆在盛暑時節乾涸的木瓜溪和連綿的奇萊山系之中,每一處皆與傳統文化相連,如葉脈交錯的紋理細密開展,所有的養分皆來自主脈。一如東冬策畫的藝術聚《Mtukuy 播種者計畫》,不能以單一藝術事件視之,而是包含在部落文化發展的宏觀視野之中,以藝術為媒介,透過交換、對話與反思,使銅門部落扎根的抓地力更加強健。
策展人東冬.侯溫帶領眾人進入銅門部落田調,感受部落的環境與生活美學,擷取自然資源的養分,創造出屬於部落的文化記憶。
部落文化與當代藝術的聚會交換
銅門部落的藝術「聚」與一般藝術祭/節不同,強調「聚會」的概念,好比人們聚在一起聊天分享、對話討論,彼此交換、交流。於是,兒路邀請藝術家來部落駐村,安排他們與部落傳統文化工作者們進行交流工作坊,內容包含銅門部落文史、弓織、鑄刀、藤編、織布、口簧琴等,藝術家深入部落與太魯閣族的文化生命後,現地製作作品回應。
 
2019年第一屆藝術聚以「Phpah」為題,意為「花開」,邀請林介文、宜德思.盧信等原住民創作者參與。今年以「Mtukuy(意為「播種」)」為主軸,邀請3位漢人藝術家高俊宏、陳云、楊子弘駐村,對應各自的創作面向,進一步指定現地製作的場域:高俊宏於廢棄軍營,陳云在土地公廟,楊子弘為發電廠吊橋。這些空間具有威權、殖民、現代性、宗教等意涵,當藝術家介入空間的同時也置入思考,如同種子植入部落場域,觀者也將與之激盪出反思。
  •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深耕銅門部落多年,持續走在傳統的道路上,與長輩學習古老智慧。這次兒路將透過工藝轉化的實驗,為文化傳承累積能量,並藉此活絡部落、激發更多元的可能。
  •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深耕銅門部落多年,持續走在傳統的道路上,與長輩學習古老智慧。這次兒路將透過工藝轉化的實驗,為文化傳承累積能量,並藉此活絡部落、激發更多元的可能。
古老的方式帶你走向未來:兒路的文化實驗
「藝術聚」能夠系統地整合部落文史資源,奠基於兒路長時間在地耕耘。他們逐一探訪,挖掘出傳承建屋、農耕、染織、刀藝、編織等傳統技藝的家族,聆聽老人家的生命故事與技藝所乘載的歷史,先以旅遊行程的方式合作,帶領觀光客造訪並了解部落與太魯閣族文化。慢慢地,此類型的深度旅遊越來越受到歡迎。
 
今年,兒路成立滿5年。這些年來,兒路以部落為核心,從環境劇場、舞樂培訓等單一塊狀活動,到規畫深度旅遊的常態帶狀活動;這兩年更拓展兩大軸線——藝術聚和音樂節。若說藝術聚有關於深度,音樂節則是增加廣度,既讓多元的音樂形態進入部落,同時向前來參與的廣大音樂愛好者推廣部落農產品。作為兒路的創辦者與主持人,東冬將上述進程視為各種「實驗」,而實驗的目的都是為了「找到能夠在部落生活下去的方式」。
  •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深耕銅門部落多年,持續走在傳統的道路上,與長輩學習古老智慧。這次兒路將透過工藝轉化的實驗,為文化傳承累積能量,並藉此活絡部落、激發更多元的可能。
原住民的文化生活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但東冬提醒:「人也是自然的一環,如何讓人更有力量地存活?人如何重新和自然鏈結?我覺得還是要有部落的力量」。「兒路」是「Elug」的音譯,為太魯閣族語「道路」之意,為了讓部落的根活絡,兒路不斷實驗,而這條道路既通往傳統,也通往未來。「我們其實就像祖先一樣,以前他們每天發現不同材質、研發新的技術,這才是我們本來有的樣子。只是近代大家漸漸遺忘,誤以為軍公教才是穩定的生活方式,其他都是不務正業。所以我們說自己在實驗中找到『新』的生活方式,但其實這不是新的,只是重新找回古老的方式、動作和靈魂,而這些事情正在讓我們繼續往前走。」東冬細細地闡述。
 



隨著兒路的發展,東冬涉入部落協會運作,也替部落長輩、國小生規畫課程,參與的事務面向越來越廣泛。從純粹的創作者到真正成為部落人,東冬既是活在自己世界的創作者,也是「事業心比較重」的部落一分子,他看見的不是遠方某個燦爛的舞台,而是認為只有部落是最真實、實在的,「所有的累積,開花、結果都在這個場域。」
本篇轉載自《原視界》109年7月號,第28期。
ART TAIPEI「原住民藝術特區」觀察 回列表 lamaljeng 它們看上去不夠老 為未來實驗老傳統
瀏覽人次 2429131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