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物件與表演的共生術一談2021 Pulima表演新藝站作品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物件與表演的共生術一談2021 Pulima表演新藝站作品

2021/01/14
文|Sera 圖|原文會

考古學及人類學說裡,人類與自然的共生、物品的創造、與物的互動,被稱為「物性」(materiality)。「物性」不僅關於物理性質和使用功能,也是一種辯證關係,涉及物與記憶、物與夢境、物與認同、物與文化規訓。物的脈絡能辨識不同文化層,也能反映當時人類與世界的關係。
 
過去我們製作原住民表演節目時,經常強調其有別於主流表演藝術的特殊性、文化傳承與推廣成效。受到了整體藝文環境的影響,許多原住民表演也著重國族歷史、社會議題、族群認同、神話想像等大題材創作。然而,去年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演出(註1)出現的物件,卻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物不僅為物,而關聯文史流變。這3組創作者的演出現場,既可微觀物之歷史,更辯證了「物性」在當代表演創作的其他可能。
邱瑋耀與padan
五節芒是台灣常見的草本植物,雌雄同株,芒心可食,芒葉鋒利。秋天開花的五節芒,初開時是紫色、隨後轉為黃褐、灰白色,成群的芒花宛如銀色海浪,引人駐足欣賞。而芒花不只賞心悅目,在許多原住民族文化中,五節芒是房屋建材、祭典辟邪物,或作為指引獵徑的記號。padan(即五節芒,布農語)同時具備聖與俗的功能,是布農族祭儀與靈連接之物,也是家屋屋頂、壁面的材料,乾燥後的芒草覆蓋在屋頂和壁面,既保暖又通風,足見原住民與物種共生的智慧。(註2)只是如今,芒草依舊生長,建築卻早已現代化、巫師文化業已衰微。
  • 邱瑋耀在表演的過程中引導數位觀眾持著芒草進入舞台,邀請他們一同揮動與敲打地面。
  • 表演的尾聲觀眾一齊將芒草至於舞台中央。
邱瑋耀是來自台東縣延平鄉的布農青年,在都市成長,曾受過學院舞蹈訓練。他以padan作為演出主題,探究自己的身體回返布農文化的可能性。邱瑋耀曾聽部落長輩說過:「唯有透過padan 才可以將一切傳達至天,葉子如同家的一條路,搖動葉子傳達才能走回文化之路。」他將如此意念置於作品內,在演出舞台上散放著乾燥的芒草。邱瑋耀時而踩踏在芒草上,時而手持芒草敲打地面。此時,我們還不清楚芒草代表何意。隨後,他引導數名觀眾持芒草進入舞台。當觀眾跟著指示,揮動芒草和敲打地面時,集體的動作像似拍打在邱瑋耀身上使他不斷地摔倒。台下的觀眾無不感到一股痛楚心酸,彷彿能感受他回返文化旅程的艱難。此次演出當中,padan的意義雖有別於傳統功能,卻更貼近邱瑋耀現在的狀態。如布農長輩所說,padan就像容器。而這容器正在將創作者途中的想望與茫然傳達上天,也期待最後能獲得些許答案。
陶壺、絲線一潘巴奈的《Calay絲線》
「如果你變得不是任何人(nobody),一股巨大的創造力將會在你身上發生,你變成是一個通道、一個媒介,經由你,存在開始向外流動。」-《巫士唐望的世界》

甫開演,潘巴奈腹中懷抱著atomo(陶壺,阿美語)踏步於舞台上。她將atomo置於舞台中央,緊接著藤、羽毛和花從四方現身,聚集到了atomo旁。與藤、羽毛和花不同的是,陶器是劃分人類文明界限的重要創造物,而atomo的存在證實了很早以前阿美族即已成熟的社會結構、文明程度和藝術創造力。(註3)過去atomo是盛水或米的容器。潘巴奈的atomo則引出一圈又一圈的紅線。也讓我想起了排灣族「陶壺生人」的神話。紅線象徵人與靈(kawas)的連結,也像臍帶輸送著生命的能量。「光影」在潘巴奈的演出當中亦十分重要。「太陽Ina,給予溫暖,照耀著萬物,有了'adingu(指影子,也指靈魂,阿美語)。」人、物、光影、靈魂交匯的現場,相互支持、具足能量。
  • 陶器是劃分人類文明的重要產物,也證實台灣阿美族的社會結構、文明程度和創造力。
  • 潘巴奈於演出中所使用的陶壺、絲線象徵著創作者與部落、文化的再次銜接。
《Calay絲線》是潘巴奈的作品名稱。calay是阿美族sikawasay(祭師)與kawas(靈)、adadaay(患者)鏈結的隱形絲線,只有sikawasay能夠迎請神靈賜與,並且通過calay走入神域。創作者對於calay有自己的看見。潘巴奈的創作自述:「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萬物之間,還有肉身和靈魂之間,都有隱形看不到的連結。...當路徑的通道打開的時候,就好像線的另外一端,會跟自己的內在靈魂產生對話。」陶壺與絲線,隱喻她與部落、與Pangcah的再銜接(rearticulation)。同時,獨舞的她既是主訴者,也像一個通道,為種種物件傳遞訊息。而當她打開窗戶的那一刻,她回到自己身處的現實。物件此時已經由新的現場,增添新的敘事。
林源祥的物件音樂劇場
《Karawakan-鋤穢.譜新》是卑南族創作者林源祥的作品。與邱瑋耀、潘巴奈將五節芒、阿美陶等物件記憶融入表演不同,林源祥開場運用鍵盤、肢體腳譜(註4),呈現現代繁雜的網路世界。整場並以卑南族婦女除草活動misa'ur,工作當中的鳥之歌 'emaya'ayam,以及完工典禮Muhamut為演出主調。舞台上都是常見的生活用具,風格明確演繹常民樣貌。karawakan指卑南族收穫祭,但「真正意涵為除穢、除去今年不好的事務」林源祥說。全球正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艱辛,他的作品猶如其意,掃除陰霾後,我們才能看見新的希望。
 
林源祥是Paliulius樂團主唱,也是TAI身體劇場舞者。熟稔部落古調及歌謠,創作卻不限於傳統。他曾花費數年時間採集部落文化植物的故事,也將故事轉換為音樂繪本。此次演出的道具、物件,在林源祥的音樂劇場裡發揮了新的可能性。台上演出者們敲響報訊鐘(tawlriyulr)(註5),並將農具和廚房用具,如鋤、篩、網、石磨、刀和切菜板當作樂器,編曲加入了鍵盤、笛、吉他與人聲,整體就像一場傳統、現代混搭的音樂現場。歡快的氛圍和默契十足的節奏,像極了忙完農事的婦女們,正在愉悅享受只屬於他們的Muhamut。
  • 創作者林源祥在編曲當中加入鍵盤與人聲結合,展開傳統與現代混搭的音樂圍繞現場。
  • 台上的演出者們將農具和廚房用具當作樂器,此時的物件在創作者的表演中展現了另一種可能性。
  • 創作者在演出的尾聲透過表演者戴上虛擬實境(VR)的眼鏡,呈現文化意識與現實之間的衝擊。
最後,舞者們再次唱起trilratrilraw(惜別古謠),卻戴上了虛擬實境(VR)的眼鏡。稍早發生的慶典恍若夢境,突然的抽離使我感受到部落社會轉向資本社會的衝擊。林源祥將沉重主題以輕快的音樂和輕輕的惋惜帶過,但留給觀眾隨之而來的醒悟,餘韻仍在。
重返與世界的關係
英國科幻影集《黑鏡》(Black Mirror)揭露了科技終將引爆暗黑人性的現實。如宗教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警語:「人類在人文精神演變的歷史當中,變得愈來愈加孤獨;換言之,人發現自己身處於一個陌生又危險的宇宙環境中。」當人類邁入恐慌時代,全球孤獨與恐懼指數不斷攀升之際,已有眾多學者紛紛倡議回到原住民的生態哲學和世界觀。生態存在主義哲學擁抱不確定和不穩定性,也試圖將我們帶回二元論以前的世界。如今,我們所探討的倫理問題,不再侷限於人類文明,而是跨越物種、物件,回到與世界萬物相互依存的關係。

原住民族一直設法成為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主宰者。Pulima創作者的表演現場,既存在物件劇場的型態、也隱含民族誌方法的深度。更重要的,是重新喚醒我們與物共存的記憶,連接我們早已錯身而去的世界。

註1:Pulima藝術節於2016年啟動原住民表演新秀及新創作徵選,並於2018年起擴大為Pulima藝術獎競賽項目。歡迎具實驗與創新概念的作品投件,身分及文件資格符合即邀請實地演出。去年11月9日,共有16組新創作呈現,經過現場評審後,選出5件表演優選作品。隔年規劃Pulima表演新藝站,其中獲選的3組優選作品將於今年6月在兩廳院實驗劇場延伸創作和發表。
註2:布農巫師會手持新鮮的五節芒葉為法器,用於祈福、治病、夢占。布農族認為五節芒葉是容器,承載惡,也釋放善。
註3:傳統阿美族社會裡,製作atomo是女性的工作。不同於窯燒,古製的阿美陶採用野燒方式。從取土、篩土、培土、製坯、修坯,到夢卜合適的野燒地點,然後整地、舖上茅草、芒桿、樹枝,放入陶胚,然後用茅草、稻草、米糠覆蓋成窯狀。最重要的是保持虔敬的心、注意禁忌。加上低溫燒製三天兩夜,前後所需時間將近數月。隨著部落社會走向現代經濟,製陶需求大幅減低,加上工序複雜,現今以古法製作的阿美陶已相當稀少。
註4:腳譜最初是由TAI身體劇場團長瓦旦.督喜發展出的記譜方式。瓦旦從生活動作及傳統樂舞的動作出發,關注踏步所產生的能量與聲響。現已完成將近70套譜式。
註5:在卑南族年祭和小米除草祭期間,可見青少年和婦女列隊敲打tawlriyulr(或tawlrulr)報信息。tawlriyulr(或tawlrulr)以銅或鐵製成弧形,並用木棒敲擊出清脆的聲音。聲響傳遍部落各處。
Sera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現為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藝術行政、Pulima藝術節總製作人。
故事都在山上 回列表 海是要在一起
瀏覽人次 2428664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