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2025【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上】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2025【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上】

帶著成為鳥的意志與視野
2025/09/18
文|歐陽夢芝 圖|潘宏育
圖一:孩子們眼中的「埤塘」該是甚麼樣子?
飛越青埔埤塘之上
首先,想像面頰感覺到微熱的南風,於是展開雙翅、縱身一躍,讓剛剛好的氣流撐住雙翼,你開始攀升,穿越稻田與野地、滑翔於千百個埤塘之上——那是清治時期的先民為灌溉而蓄築的。埤塘一側,幾個孩子在奔跑,被海放的爸媽們邁開步伐、勉力跟上。你彷彿聞到青草香,於是放低雙趾,收起羽翼,蟬鳴聲越來越近,最後降落在桃園青埔的5-8號埤塘公園旁⋯⋯。

「想像你是一隻鳥,俯瞰青埔這個地方。」兒少美感創作工坊的授課老師尤幹.尤勞(Yukan Yulaw)拋出了第一個想像。講台下初來乍到的孩子與家長們,腦海各自浮現不同畫面。
  • 圖二:尤幹.尤勞老師(右一)以美感導入本次親子共創的形式
  • 圖三:如何培養親子間的協調關係,是本次參與者們最大的挑戰
  • 圖四:小組共創的課程,逐步培養團體之間的連結與默契
由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簡稱原文會)所主辦的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於2025年7月5日~7月6日及7月12日~7月13日分兩梯次辦理,開放給全台10歲至15歲對創作有興趣的青少年參加。以大型藍白帆布和膠繩為創作媒材,運用編織技法與分組合作,在兩日內完成共創。

這一屆與前兩屆有許多相異點,這次是兩日的工作坊而非長天數營隊,且地點不是在花蓮的鄉野間,而是在桃園市的重點發展區——青埔。正因桃園市是都會原住民族人口數最高的縣市,於是第三屆的美感工作坊,就選定在位於青埔的「KIRI國際原住民族文創園區」中展開。
 
另一個讓主辦團隊與尤幹老師都視為「挑戰」的差異點,是以往只限孩子參與,但這屆則是開放家長陪同,且報名情況出乎意料地踴躍!這讓「親子共創」,成為此屆工坊無可迴避的關鍵因素。家長的參與,某種程度讓作品在有限的時間內,有了更快凝聚與成形的可能;但尤幹坦言這項設定讓他備感壓力,他仍希望能回到初衷,將創作的焦點放在孩子身上。
 
因此,他必須清楚界定家長的角色,以免家庭模式自動開啟,壓縮了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這也意味著家長們需帶著覺察而來——對所有參與者而言(無論是親子、老師或主辦方),都是一項挑戰。

在一開始上課的簡報中,尤幹就提醒大家要帶著「成為鳥」的意志與視野,在創作時如此,在親子互動時亦然。爸媽要適時將對自己孩子的凝視移開,拉高視野,看進其他孩子與家長們;進而從一對一的親子引力,轉變為團體共創與合作的動力。
 
「放手不放眼,重視過程而非結果」,尤幹將家長角色定調為共同探索者與學習夥伴,從旁觀察、聆聽,在孩子的討論陷入膠著時引導,但請記得讓孩子去面對創作。唯有當他們提出需求時,家長再傾身。

「畢竟父母在家是發號施令的,來到這裡要改變習慣,一定需要時間適應。但是當藝術以一種相對柔軟的介質進入親子關係時,孩子可能會展現出與過往不同的面貌……我希望父母能細心觀察這種轉變。即使工坊結束回到日常後,也能開啟不一樣的對話。」尤幹溫柔地說。
圖五:首日上午重頭戲「埤塘人文闖關」,由在地文史工作者邱台山老師帶領
闖關開始!採集開始!
在尤幹的提醒結束後,第一天上午的重頭戲,就是走出戶外,前往5-8號埤塘公園。首先,邀請了在地文史工作者邱台山老師,帶領大家走讀埤塘的身世、踏查先人的足跡,尤幹再將內容轉化為闖關的謎題,讓孩子打開五感與想像力,在解密時感受光影下的體感溫差,在奔跑到下一關時,體會風帶走汗水的律動⋯⋯再將闖關時「採集」到的感官記憶收進湖心,化為接下來創作的沃土。

帶著尤幹的提醒走出戶外,父母與孩子間的距離開始發酵——「那我要牽孩子的手嗎?還是放開,讓他去和別的孩子互動?」這可能是許多家長心中的潛台詞。「我觀察到有條件放手的家長比較多。能在孩子這麼小就試著放手的父母,我覺得很不容易。」原文會文化行銷部組員、也是闖關關主之一的林宜萱說。
 
漸漸地,孩子們彼此熟絡起來,在關主提問時面面相覷,確認眼神,在身後的家長們忍不住給予提示,只為等待關主說出:「答對了!去下一關囉!」於是孩子們手牽著手,在陽光下拔腿狂奔。
  • 圖六:將闖關體驗具像化,並帶入孩子們的創作之中
  • 圖七:如何統整大家的意見,是孩子們學習團隊默契的重要課程
  • 圖八:將孩子暫時帶離家庭動力的牽引,創造一個讓他們感到安全的環境
帶著自然的氣息回到教室,下午的第一堂課,就要將闖關體驗的感受具象化,進入實體編織前的小組發想與討論。尤幹請大家先凝聚小組成員對埤塘的共同印象,和想用膠繩編織出埤塘的哪些面向,再將整合後的意見,畫在紙板上作為草圖。

有些組別的孩子,顯然在上午的闖關中有建立連結,很快地就起身圍成一圈討論;但有的組別則是維持原本與父母同坐,無人起身,也相對安靜。在這樣的氣氛下,很難聽到孩子真正的聲音。
 
原以為是孩子沒有想法,但尤幹進去組內才發現,每個孩子的便條紙上都畫得滿滿的!「這和我在國小教學時很像,當沒有人擔任主導或意見分歧時,我才會介入。我的工作是引導他們表達,再整合意見,由繁入儉。」
 
尤幹先讓勇於發言的孩子說完,再鼓勵安靜的孩子表達;即使只是眼神暗示或輕輕點頭,也算回應。尤幹試圖將孩子暫時帶離家庭動力的牽引,創造一個讓他們感到安全的環境;漸漸地,有的父母開始模仿尤幹的溝通方式,先聆聽孩子,給予尊重及肯定後再從旁引導。
美感創造——最溫柔的力量
無論舉辦的地點、形式或媒材有所變遷,三年來舉辦了三屆的核心精神,依然是「採集即是創作的開始」,創作的靈感源頭也同樣來自人文與自然地景。而這句Slogan正完美傳遞了原住民在創作時的美學實踐。
 
尤幹強調「採集」也包括了擷取無形的感受與訊息,不是只有透過特定符號、形式、採集動植物,或穿族服入山才是所謂的原住民。當人們不再執著於傳統織布所使用的自然媒材與編織紋路,而願意以日常可見的部落物件——藍白帆布及各色膠繩來編織時,恰恰是看見了原住民當代藝術的另一種可能。
 
尤幹回應了部分家長的「期待落差」,並希望大家卸下既定的濾鏡,就能看見現代原住民的多元樣貌。

「我們詮釋美感經驗的方式,會因族群或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對原住民來說,我們在美感上的創造,都從採集而來。」「採集」是尤幹進入創作的必要路徑,因為創作與他看見的、他品嚐的、五感感受到的密不可分,這種種形塑出一個屬於原住民的宇宙觀,滋養原住民藝術家的創作。

教室裡的發想結束後,大家移步到樓下策展大廳展開實作。尤幹先示範幾種編法,隨即讓孩子們依照組別,在四塊三公尺見方的藍白帆布上自由揮灑。一位媽媽彎身拿著草圖,女孩則一邊瞄著草圖,一邊手握奇異筆,大刀闊斧地畫下象徵埤塘的兩個大圓。一旁的兄弟倆用刀片割開帆布的同時,另一個男孩放下線頭,對繩子另一端的父親呼叫⋯⋯。
 
原本喧鬧的氣氛,隨著席地而坐而漸漸安靜沉澱。午後陽光斜斜灑入,四處交織的各色膠繩,如同牽繫著父母與孩子的線,但同時空氣中也有股幽微而隱形的力量,輕輕地、短暫地劃開彼此的連結。

那,大概就是美感最溫柔的力量。
圖九:最不起眼的「藍白帆布」,反而成為本次創作的畫布,承載孩子們的美感經驗
歐陽夢芝
非土生土長的花蓮人,喜歡大山大海、樹木鯨豚而移居的自由工作者。若能在性別、年歲、文化及環境的荊棘路上以文字播種,從此應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2025【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下】 回列表 「無限迴復」(Infinite Regress):王綺穗『喚醒—水分子記憶』展
瀏覽人次 2637825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