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2025【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下】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2025【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下】

親子共創的美感成年禮
2025/09/18
文|歐陽夢芝 圖|潘宏育
圖一:於創作過程中,孩子們也默默經歷一場「成年禮」
孩子的獨立練習曲
「我還是期待每一個人都可以分享,但站出來是需要勇氣的,如果你們需要陪伴,我會在你身邊。」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的授課老師尤幹.尤勞(Yukan Yulaw)說。

因為接下來是兩日工作坊壓軸的重頭戲——各小組的成果分享。在與之相處一天半的藍白帆布前,由各組的孩子來主述,分享他們是如何將對埤塘的感受與自己的想像結合,再轉化為繽紛的膠繩編織創作。
 
第一組的孩子陸續上台,其中一位男孩走了幾步,突然停下腳步、雙唇緊抿,害羞地回望爸爸⋯⋯只見爸爸以眼神傳遞力量,輕輕地在背後推了他一把;男孩這才重新邁開腳步,追上已先行上台的組員們。
 
當孩子轉身,背離父母、面向舞台的那一刻,便成為一場場的彩排——為了有一天能真正獨立,這短短幾分鐘的呈現,像是微型的成年禮,父母將孩子從依賴推向跨越的邊境。
  • 圖三:兩顆隕石墜落而形成的綠色埤塘作品
  • 圖四:家長們努力紀錄下孩子們自信的瞬間
  • 圖二:學員組別共創作品「小孩的天堂」
「因為我們都是小朋友,所以我們想蓋一座『小孩的天堂』,這裡有滑水道、釣魚台、電影院,可以沿著漂漂河漂一圈,肚子餓也沒關係,可以從商店拿食物,都是免費的!要有學生證才能進入這個樂園喔!⋯⋯大人也不用擔心,黃色的是玻璃咖啡廳、停車場和度假村,都是免費的,在裡面也可以看得到小孩!⋯⋯」
 
幾個身高差不多的十歲孩子,輪流分享他們的創作理念,而前方的家長們全程錄影,握著手機的手,隨著笑意不停地上下抖動。
 
「從前有兩顆隕石墜落在這裡,形成兩個綠色埤塘⋯⋯這兩個坑洞象徵肺葉,因為後來工業時代的開發引起空污,居民就開始種樹,把這裡變成生態園區⋯⋯然後這裡有盪鞦韆、溜滑梯,還有棒球場⋯⋯」「這條紫色的鐵路會穿過埤塘,很多綠綠的草是外來種植物⋯⋯從這邊是過去的世界,那裡是未來的世界,未來的人都是聲控的⋯⋯」

孩子無論是支支吾吾,或自信堅定地陳述,在這裡都能被接受;也無論組內孩子的年齡跨距為何,大家總能沉浸在同一件作品的創作中。較年長的孩子關注優養化、外來種和污染議題,與年幼孩子許願的遊戲場及泰姬瑪哈陵並存,不相違和。帶著天馬行空的奇幻童言,同時不乏對現實世界的注視,這正是這群剛踏入青春期的孩子們,最鮮明的模樣。
當父母選擇後退
想像一塊巨大圓形的彩虹傘,在孩子與父母的手中被拉起、撐開,布面鼓脹出一座忽明忽暗的穹頂,孩子們興奮地鑽進傘下,父母們在外圍抓著布緣,時而舉起,時而下放。這遊戲像是親子關係的縮影:撐起時,快樂隨風舞動,放手時,空間得以生成。

時序拉回工坊的第二日上午。相較於第一天的摸索與調頻,隔日當大家抵達策展大廳後,父母與孩子皆各自安於帆布一隅,靜靜工作。媽媽幫孩子建構出高鐵鐵軌,再交給孩子發展細節;爸爸雙膝跪地,幫忙拉出樂天桃園棒球場的內外野,因為女兒最喜歡和爸爸一起看棒球了!孩子許願,父母協力完成,現場沒有叮嚀聲或催促聲,大家都自發性地繼續昨天未完的創作。
 
當父母有意識地退居二線,讓孩子站上第一線面對創作時,這一幕,讓今年工作坊的主辦團隊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簡稱原文會)和老師尤幹都相當驚喜。親子在同一個場域裡,三公尺見方的藍白帆布上,合力完成一件膠繩編織作品。過程中看到彼此都在拿捏線的兩端該握得鬆或緊,如何在靠近與放手間找到平衡,然後共同撐出一個寧靜而斑斕的小小世界。

「前幾屆美感營隊都強調『身體感』,就是身體會有記憶。昨天在教室討論,還停留在紙上時,大家沒有實感,但下樓一碰到繩子後,就有著迷的感覺,氣氛馬上就不同了,原本親子間的張力有鬆開一點⋯⋯」原文會文化行銷部組員、也是策劃三屆的主要承辦人林韋翔說。

確實,第二天的氣氛比第一天和諧許多,彷彿身體會記得。大家像原住民使用地織機一樣席地而坐時,手開始舞動,靈魂也跟著緩緩降落。「家長進到藝術場域時,有時會是療癒關係;也許媽媽一打二壓力很大,但透過藝術和編織,是會療癒自己的。」文化行銷部副理曾瓊慧說。
 
一位昨天還在和孩子生氣的媽媽證實此言不假。她笑著說:「自己也開始享受這樣的安靜時刻了!」身後的孩子和其他孩子聚在一起,而媽媽編織玫瑰花的手也沒停下。
  • 圖五(三張):穿梭於多彩膠條之間,型塑五彩斑斕且寧靜的世界
美感,在任何地方都能發生
「我按住中間,然後你們拉旁邊!」一個孩子發號施令,用手掌壓住繩子交織的圓心。「不對啦,應該先從外圍拉緊,才不會鬆掉!」另一個孩子急著插話:「那我來拉這條,你們壓旁邊!」幾個小腦袋七嘴八舌,一時間亂成一團,繩子鬆開了!

最後,大家協議一人定錨,其他人依序按住八條放射狀的繩子,但只有四個孩子,手怎麼夠用呢?那就腳來幫忙!只見大家盤腿而坐,用手、腳、甚至整個身體合力壓住,共同完成一個完整的圓。

「透過藝術共創,讓孩子產生獨立的思考力與創造力。」在創作中,孩子們透過討論與協商,培養表達、合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練習將個人意見融入團體——這正是工作坊的目標之一。而那些用小手小腳拼湊出的圓,正像是沒有父母在場時,同儕間也能學會彼此協助,共同構築的微型宇宙。
 
兩日工作坊結束,看到孩子們可以沒有框架地建構故事內容,毫無限制地創作,進而完成超乎預期的作品,「本來還在創作瓶頸中的我,也被激勵到了⋯⋯這兩梯次辦完後,我想我又可以開始創作了⋯⋯」尤幹坦言孩子顛覆了他的想像,鼓舞著他可以更開放地面對創作。
 
美,是在有餘裕、有空間的狀態下,才得以孵化。尤幹與團隊始終默默營造一個讓大家可以安住的創作場域,而這份自由滋養出的美,也同時喚醒了尤幹的創作之泉。有了這份默契後,即使每年營隊或工作坊在不同場域辦理,幾乎是無法複製,必須重新來過,但林韋翔自信地回答:「要辦在哪裡都不會成為限制,因為美感,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發生。」
 
「我們期待工作坊能將原住民沉浸於美的哲學帶入,讓大家思考創作時如何與自然產生創意關係,也和環境維持友善的倫理⋯⋯對我來說,只要能做到這些,都是有美感的創作!」即使這次工坊辦在高度開發的都市綠帶,也一樣能透過「採集」,共創出具有美感的作品——曾瓊慧為此給出一個美麗的註解。

「『採集即是創作的開始』,這句話已陪伴我們十年了。時間就是一種魔法,美這件事需要時間,兒少美感藝術的培養同樣也不能貪快。所幸我們團隊即使面對再多的質疑與責難,也堅持做到現在,這才逐漸看見,原來可以這麼美!」

而這份「美」,在今年夏天,從飛翔的青埔埤塘上空,緩緩降落在幾張大帆布上,也穿梭在爸爸協助完成的甜筒、與媽媽共同種出的森林之間。回想籌備初期,尤幹和團隊都因家長的進入而感到些許擔心,不確定成效如何。「但不定性會產生火花」,曾瓊慧樂觀而淡定地說著。事實證明,這份未知所激發出來的火花,非但不灼人,還愈發燦爛。
  • 圖六:第一梯次大合照
  • 圖七:第二梯次大合照
歐陽夢芝
非土生土長的花蓮人,喜歡大山大海、樹木鯨豚而移居的自由工作者。若能在性別、年歲、文化及環境的荊棘路上以文字播種,從此應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帶燈的魚筌,引人魚貫而入 替代空間×在地深耕 回列表 2025【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上】
瀏覽人次 2637823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