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王有邦個展 生命與靈魂 回家的路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王有邦個展

生命與靈魂 回家的路

2015/10/07
文/李瑞娟 圖/張方宇 採訪協助/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海馬迴光畫館、王有邦、李旭彬 出處/《原視界TITV雙月刊》07期

     「舊好茶像是孕育生命的母體,像嬰兒般的我在母親的肚子出生,開始學習走路、講話。而攝影則是透視生命的窗,我在影像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那是一種生命的反射。」

─王有邦,「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


      高大清瘦,被歲月浸潤的臉上帶著誠懇的笑意,每到假日,王有邦背起厚重的背包,裡頭是相機與用生命和歲月一筆一字刻劃下來的筆記本,獨自騎著金勇125機車從高雄出發,穿過崎嶇不平的道路,風塵僕僕來到了霧台鄉新好茶部落,舉起相機記錄下一張張魯凱族人純粹的容顏。透過相機,他見證了自己與魯凱族族人的生命歷程;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將這些吉光片羽鄭重地刻印在自己靈魂裡,與舊好茶部落的土地上,如此歲月,24年不輟。

以24年的歲月 找到生命的反射

  「自從認識了魯凱史官歐威尼之後,就開啟了我對魯凱族人的影像與文字的記錄工作。後來就逐漸定焦於霧台鄉舊好茶與新好茶部落,透過時間、歷史的縱線做長期的記錄,從一個老人的生命史、一個家族、部落或是地理環境,到現在也已經20多個年頭了。」王有邦解釋開啟他記錄的淵源。

  位於屏東縣霧台鄉的舊好茶(Kucapungane,古茶布安)部落,因為交通不便及生活所須,即使部分耆老族人反對,仍於民國67年遷村到河床地的新好茶(註1)。

搬遷到新好茶之後,族人面臨耕地、獵場不足,傳統生活逐漸失落的情形,與土地的連結愈形淡薄。民國98年莫拉克風災重創臺灣,新好茶110戶被土石流淹埋,也使新好茶慘遭滅村,族人被迫遷村到霧台鄉的禮納里永久屋。不斷遷徙的同時,「家」的記憶似乎離族人愈來愈遙遠,遠在山上的舊好茶成為族人對於家的想望與依歸。

從舊好茶、新好茶到禮納里,回家的道路是族人不斷回首找尋生命的痕跡,循著隘寮南溪翻山躍嶺,涉水渡溪,走過族人用雙手沿著崩塌的山稜線鑿出的「道路」,走回舊好茶古茶布安,不僅是家的所在地,更是生命與靈魂連結的終點。

  王有邦以青春歲月,用相機與文字記錄魯凱族人找尋「回家的路」過程。在記錄的過程,王有邦從觀察者成為其中一分子,記錄的不僅是魯凱族人的歲月與生命故事,更是自己生命歷程的一部分。從當年上山到現在,倏忽24個年頭過去,當時帶到山上記錄書寫的筆記本,累積魯凱筆記本超過身體頭部的高度,泛黃頁面上密密麻麻的字跡,交織魯凱族人與自己生命歷程的故事,裡面記載著好茶部落家族的族譜、百歲耆老的故事、魯凱族技藝文化,優美洗練的文字,也是目前記錄西魯凱族的紀實資料。

  近乎滿頭白髮的王有邦,談起記錄古茶布安部落的種種,仍然雙眸發亮、精神抖擻。「長期記錄讓人跟土地、生命的關係因此連接起來。一個人只有兩隻手、兩隻腳以及一個太陽,若什麼都想做,就都只能做一點點,選擇長期記錄魯凱族好茶部落這一件『小事情』,把一件小的事情從頭到尾完成,就是一件大事,讓我完全投入進去,找到生命的反射。」

布拉瑞揚舞團敲開國際大門 * 看, 我舞著我自己 回列表 黃貴潮  以文字書寫歲月長河   遲我十年

動態的攝影展 走一趟魯凱族人的回家之路

  目前任教於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李旭彬,也是本次攝影展的策展人,他運用手繪路徑圖、立體相框的策展手法,引領讀者跟著魯凱族人踏上這條從新好茶到舊好茶的回家之路。「我們取用王老師優美的文字當作展名——『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也特別請他挑選『沒有原住民圖騰』的人像照,刻意不在影像旁放置說明牌,僅以單純的影像說故事;在回家的路徑上的休息處設計立體翻頁相框,使觀展者循著路線翻閱一禎禎照片,走完這條回家的道路。然後我們覺得還可以『再用力』一點,所以率領海馬迴光畫館全組人馬來到舊好茶拍攝紀錄片。」李旭彬坦率又幽默的解釋此次策展的想法。

  百瑞人瑞的影像靜靜的凝視著每位來訪的觀展者,老人被歲月淬煉過仍然清明的眼神,不需要太多言語,透過影像感受到來自土地的生命力;另一面牆繪製了從新好茶的登山口開始,經過第一溪谷、石壁休息處、工寮、第二溪谷、斷崖、紅櫸木、慈伯慈伯、蒲葵樹,一直走到舊好茶

的路線圖。

  「這條路,是魯凱族人回家之路,」李旭彬感性的說,「我們集合了三位得獎的藝術家:曾獲得台新藝術獎藝術家蘇育賢、世安美學獎藝術家陳萬仁、臺北美術獎藝術家劉瀚之,這些年輕的藝術家花了一整天的時間,用衛星空照圖當底、畫草圖、按照高度慢慢延伸創作的作品。」

  李旭彬表示,希望以動態、與觀展者有互動的方式展示王有邦的攝影作品,「展場以時間為縱軸,用人(王有邦)、事(攝影)、物(好茶部落)來具體呈現出空間的軸線,讓照片不只是遺跡而已。」

跟時間賽跑 留下生命歷程

  沿著展場的路線圖,王有邦講述每張照片的故事,「有一次在紅櫸木遇到小獵人,他們背著重重的獵物,一路往山下走。魯凱族的男人從小要學習打獵,一生至少要獵6頭公山豬,才能戴1朵百合花,戴百合花是魯凱族男人生命中最高榮譽(註2)。最重要的是,族人打獵不是自己吃,而是要分享給部落、照顧部落。」王有邦在說話同時,流露出對魯凱族人敬佩的神情。

  「拍攝部落耆老給我很大的生命震撼與感動,魯凱老人靠著身體勞動,蘊藏了豐富的大自然生存智慧與強韌的生命力,時間迅速的流逝,生命在跟時間賽跑,驚覺到若不透過長期的影像記錄與文字記錄,這些老人的影像、生命歷程及魯凱族傳統文化都會一點一滴的消失在歲月洪流中,這些很重要的生命足跡就永遠無法找回了。」

瀏覽人次 2430756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