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藝術的角度來說,臺灣原住民族擁有精巧的演奏樂器,包含鼻笛、口琴、弓琴、口簧琴、打擊樂器、杵樂、臀鈴等。原住民的樂器雖然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漸趨式微,目前也見許多部落重新製作樂器,結合現代的表演形式,重新探索原住民族樂器的可能性。臺灣原住民表演藝術文化資產豐富,傳統類的展演形式...
前言 1987年臺灣社會面臨戒嚴結束,臺灣原住民族開始了透過藝術創作發展走向文化復興的道路,許多部落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新崛起的部落藝術家和工匠也因此獲得了一席之地,以突破傳統限制的方式發展他們的創作實踐。 於是,八十年代的美學、本土藝術和認同再次被重新討論。藝術創作反映了當代...
台灣大部分的人對伊斯蘭中東地區不是很熟悉,我也是,故雖耳聞沙迦雙年展(Sharjah Biennial)多年,作為一個東亞小島上的原住民藝術研究者(甚且通常帶有高度的性別政治立場),不太覺得會與那遙遠的伊斯蘭藝術世界有親近關係。我相信我研究的藝術家也是。雖然,其實相較於台灣其他族...
今年四月,出生於台東知本卡大地布部落的卑南族藝術家米類‧瑪法琉(Milay Mavaliw),於屏東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的八角樓舉辦了回顧型個展「Ku inlrangan 色彩 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策展人伊誕.巴瓦瓦隆(Et...
雖然「Pulima表演新藝站」的三部作品各自獨立,可就因為它的分散,我們更能直觀地捕捉作品之間潛在的共通性,進而發現後台的創作意識及其文化投影。相較於議題、新興美學、歷史取向的原民劇場作品(如酷兒、殖民-壓迫的典型敘事等),這三部作品更試圖通過對於中介物的操演乃至中介本身,探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