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FEATURE

原住民演藝術市場專題系列
「如何我們,非關傳統」專題
 
跨國製作的合作經驗,重要的不只是創作合製的完成度,也不只是向彼此走近了多少,問題可能不在於我們是否能融合文化特色,或驗證「跨」的美感和移動活力,而更是要通過這類製作來反思,這群「我們」聚在一起所形成的意義,以及「我們」如何可能。
Click

文藝事

從部落走向國際舞臺—原住民族表演藝術國際交流/共製(上)

全球化的趨勢中,臺灣在地原住民族表演藝術家及表演藝術團體註定要與國際接軌,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在地的表演藝術文化也必須進行相對應的調整。全球化除了帶給人類資訊流通的便利之外,不可否認的是,強勢文化的侵入及主宰可能迫使一地文化的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傳統的改變。在歷史上,臺灣原...

文|Dremedreman Curimudjuq 廖敏
2022/12/29

「我們」形成之時

回顧過往:舞、巫同源。在群體之中,巫負責溝通天地人神,為部族生存所必須解決的種種困難而殷誠禱求。禱求的行為過程即是儀式,吟誦、歌唱、舞蹈等形式一應具全。其術既精,遂為藝。「藝術」一開始,即是為了直面命運而生,需求十分實際,而且是社會行為,跟群體、人人都有關。   回...

文|鄭尹真 圖|國家兩廳院提供、 攝影| 李佳曄
2022/09/03

保有秘密的我們-

接近演出前的排練日午后,印尼編舞家Eko Supriyanto(艾可.蘇布利陽托)正在TAI身體劇場的工寮排練場,全神貫注盯著兩名TAI身體劇場的團員,雕琢《AriAri》舞作中的動作細節。而原先應該剛在工寮結束排練的《Ita》組舞者們,因編舞家Watan Tusi(瓦旦.督喜)...

文|盧宏文 圖|國家兩廳院提供、 攝影| 李佳曄
2022/09/03

如何我們,非關傳統  

跨國製作的合作經驗,重要的不只是創作合製的完成度,也不只是向彼此走近了多少,問題可能不在於我們是否能融合文化特色,或驗證「跨」的美感和移動活力,而更是要通過這類製作來反思,這群「我們」聚在一起所形成的意義,以及「我們」如何可能。   台灣與印尼,在藝術中要探索與形成...

文|周伶芝 圖|國家兩廳院提供、 攝影| 李佳曄
2022/09/03

在歷史的間距中造音─重述原舞者之初(局部)  

與其將原舞者的誕生嵌入八零年代以降,都市的原民運動語境,但探究它的內在邏輯,實與戰後美援體制下的工業化及山胞觀光更為相關,而都市的原民運動,偏屬一個外部動力、助力。或說,原舞者與社會運動的關係,更接近在彼此分流的離異中,反向推動原舞者成為一個促使團員從投身樂舞展演開始,漸漸向外觸...

文|吳思鋒 圖|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
2021/11/08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下一頁
第 3 頁 / 共 9 頁
瀏覽人次 2608585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