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製作的合作經驗,重要的不只是創作合製的完成度,也不只是向彼此走近了多少,問題可能不在於我們是否能融合文化特色,或驗證「跨」的美感和移動活力,而更是要通過這類製作來反思,這群「我們」聚在一起所形成的意義,以及「我們」如何可能。 台灣與印尼,在藝術中要探索與形成...
與其將原舞者的誕生嵌入八零年代以降,都市的原民運動語境,但探究它的內在邏輯,實與戰後美援體制下的工業化及山胞觀光更為相關,而都市的原民運動,偏屬一個外部動力、助力。或說,原舞者與社會運動的關係,更接近在彼此分流的離異中,反向推動原舞者成為一個促使團員從投身樂舞展演開始,漸漸向外觸...
全球藝術市場的新藏家時代來臨了,同時反映在ART TAIPEI 2021的台灣藏家結構上,正巧的是,今年也是原住民藝術場自2015年世代交替後最劇變的一年;另外,自主隔離所造成的高質量新作大增,新藏家、新一代創作者以及新創作的交集,成為這屆台北藝博會的看點。
我常被問到「為什麼會收藏和研究台灣流行音樂,尤其是原住民創作歌謠?」這是逐漸形成的事。1995年,已經來台灣兩年多的我才開始認真聽台灣流行歌曲,當時很幸運地是,有人介紹一些比較具有原創性的藝人給我,例如羅大佑、黃舒駿、陳昇等。我聽音樂都會想知道它的歷史背景,而我接觸了多一些更早的...
其實這些進入台灣主流音樂市場為漢人所熟知的歌曲,僅是當時原住民流行歌謠的少數,還有非常多原住民創作歌謠在原住民族部落之間廣為流傳,其受歡迎和流行的程度不亞於前述幾首歌謠。1960年代與1970年代間有一百多張原住民音樂黑膠唱片發行,這些唱片中出現不少當年原住民聽眾喜愛的歌曲,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