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得獎公告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得獎公告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FEATURE

原住民演藝術市場專題系列
「如何我們,非關傳統」專題
 
跨國製作的合作經驗,重要的不只是創作合製的完成度,也不只是向彼此走近了多少,問題可能不在於我們是否能融合文化特色,或驗證「跨」的美感和移動活力,而更是要通過這類製作來反思,這群「我們」聚在一起所形成的意義,以及「我們」如何可能。
Click

文藝事

腳譜不言,下自成蹊-

腳譜存於世間的物質基礎,首先是聲響。 它是TAI身體劇場的團長Watan Tusi (瓦旦.督喜)坐在火車上,聽著車身與鐵軌碰撞的喀搭喀搭,引動雙腳的節拍踏動,又傳入腦海中的聲響。循著這些聲響、節奏仔細聆聽,Watan在一週內便寫下了66個腳譜,再加上後續不斷的新增創作,以...

文|盧宏文 圖|Maya' a Taboeh Hayawan羅媛、TAI身體劇場
2019/12/20

一個藝術獎的可能性

兩年一度的Pulima藝術獎即將迎來第四屆,「具原住民族身分者方可報名」的條件,也牽引出人們對「原住民藝術創作」和族群議題的關注。我們特地在藝術獎開跑前,採訪第一、二屆的藝術獎得主和學者專家與主辦單位各自就以下幾面向提出經驗與觀察:藝術獎如何推動對於藝術的想像?藝術獎的效益(名聲...

文|盧宏文  圖|原文會
2018/03/05

竊取我們的傳統藝術形同剝奪我們的自主權!

國內對於原民傳統智慧的保護剛上路,國外也有原民社群站上火線,對立法機構和舉著「道德企業」的跨國公司與時尚產業高聲疾呼,爭取保護集體智慧財產的權利。快來看看瓜地馬拉的馬雅織女們如何走上街頭,在倡議立法之際,連帶呼籲社會一同回溯原民社群被剝奪的歷史,一件織衣,千絲萬縷縫綴出一條轉型正...

文|林玉菁
2018/01/05

「原住民藝術市場」存在嗎?

當我們仍糾纏、討論著「原住民藝術家」的定義問題時,也很難忘記,置身於全球資本主義的情境下,命名延伸出去的市場問題。「原住民藝術市場」存在嗎?或者,當代藝術中是否存在「原住民藝術」這個標籤?這個標籤底下又隱含著怎樣的觀看、收藏、買賣取向?我們邀請了藝術家、藝術經濟、畫廊策展人,試圖...

文|劉星佑
2018/02/05

為什麼我們部落的傳統文化外人不能隨便用?

抗議!你怎麼亂穿我們的族服還亂跳不是我們族的舞? 抗議!你為什麼沒經過族人同意就寫我們的故事? 抗議!你怎麼可以把我們的神話人物亂跟別人配對?   這些原住民族公開表達不滿的例子,最近出現比例很高,不認同的人認為「幹嘛這麼小氣?」甚或「傳統本來就是拿來顛覆的」,...

文|盧宏文
2018/01/05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下一頁
第 7 頁 / 共 9 頁
瀏覽人次 2666273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