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活化性,使作品不再是距離與制式的展示,而是如何透過裝置、展演、錄像、參與,賦予其空間、物件、概念的動態生命力。
2010年以後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的某種轉向是有脈絡可循的。它迥異於2000年代的主流論調,卻又傍之而生、若即若離。
2017「返身南島II」亞洲行為藝術節在去年11月舉行,由Vũ đức toàn(越南)、Satit Raksasri(泰國)、阿道.巴辣夫.冉而山、劉于仙、摩力.旮禾地(冉而山劇場)、陳孝齊、江源祥、張婷詠、周孟曄、瓦旦塢瑪等藝術家來到花蓮太巴塱部落,以七天時間共...
繼聚焦專題「原住民藝術市場存在嗎?」後,Pulima link邀請特約撰述人劉星佑繼續探勘:從單一作品的買賣交易到形成一個「藝術市場」,還欠哪些「東風」吹拂助力?從大範圍的南島族群文化研究趨勢,到藝術家對自身文化的細緻耙梳和轉化,以及如何拿捏自我和他人的觀看延伸出的資源分配和創作...
提到「原住民藝術」時,很難不提到「傳統」,但相對於傳統的「創新」被提及的比例就少很多。偏偏創新也好、創意也罷,一遇到「原住民」,好像就是存在許多禁忌與界線。不管是不是原住民,活在當代的我們該如何觀看原住民藝術中的傳統與創新?讓資深評論人吳思鋒為我們略耙一耙原民展演的歷史脈絡,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