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FEATURE

原住民演藝術市場專題系列
「如何我們,非關傳統」專題
 
跨國製作的合作經驗,重要的不只是創作合製的完成度,也不只是向彼此走近了多少,問題可能不在於我們是否能融合文化特色,或驗證「跨」的美感和移動活力,而更是要通過這類製作來反思,這群「我們」聚在一起所形成的意義,以及「我們」如何可能。
Click

文藝事

走向世界,說你的故事——

當國與國的距離越來越小,當移動的便利遠超過當年從南島漂航向海洋的祖先所能想像,「交流」對扎根於土地與部落的人們來說,意義也不僅只於「走出去」。都蘭的Suming因為看見日本和太平洋諸國的音樂慶典而萌生舉行「阿米斯音樂節」的概念;港口的Kacaw兄弟也在出國駐村後有了創作上的質變,...

文|鄒欣寧  圖|蒂摩爾古薪舞集
2017/12/05

如果一個理想的藝術節,在花東

去過「原聲音樂節」、「花東原創生活節」、「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或「米粑流濕地藝術季」嗎?這些發生在台灣東部的藝術節慶,是為你帶來不同以往的「花東印象」,還是加深了你對島嶼東部的刻板印象?無論你的答案是什麼,請隨文章走入藝術節幕後,從策展人和藝術家的視角重新觀看一場在地藝術節是如何成...

文|許佩珊
2017/11/05

性別、禁忌、部落

近日,台灣同性婚姻法案陷入僵局,連帶影響立法委員黃國昌面臨被罷免的爭議。在性別平權的潮流下,注重性別分工、謹守祖訓的原住民族似乎自外於這波時代大浪,但如果真相如此,前些時候上映的電影《阿莉芙》就不會在網路上引發這麼多熱烈討論。這個月的聚焦話題,我們邀請幾位藝術創作者、表演者分享自...

文|盧宏文  圖|原文會
2017/10/05

年輕人,回部落了沒?

這三位藝術家的經驗或許不能代表整體,卻能提供我們看見回部落尋根╱生活╱創作的局部面貌,作為新一波藝術創作、部落生活、身分認同等議題的討論起點——   他們分別是臺東馬蘭阿美族的Fangas Nayaw(陳彥斌),近期作品有獲選「Pulima藝...

文|盧宏文  圖|原文會
2017/09/05

當聚會所遇見藝術——部落文化滲入藝術的幾種可能Ⅱ

當傳統的部落聚會所在現代社會組織的管理下,逐漸失去原本凝聚部落文化和精神的功能後,除了重新搭建聚會所,提供族人具體可見的集會空間,藝術家也自覺或不自覺的將聚會所的「場所精神」融入藝術創作的過程或作品中,長期觀察原民藝術的評論人吳思鋒為我們提出他的「白浪觀點」—&mda...

文.圖|吳思鋒
2017/08/05
  • 上一頁
  • 1
  • ...
  • 3
  • 4
  • 5
  • 6
  • 7
  • 8
  • 9
  • 下一頁
第 8 頁 / 共 9 頁
瀏覽人次 2649585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